【经】二年春王正月。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灭。秋,楚人伐吴。冬十月,新作雉门及两观。
【传】二年夏四月辛酉,巩氏之群子弟贼简公。
桐叛楚。吴子使舒鸠氏诱楚人,曰:「以师临我,我伐桐,为我使之无忌。」
秋,楚囊瓦伐吴,师于豫章。吴人见舟于豫章,而潜师于巢。冬十月,吴军楚师于豫章,败之。遂围巢,克之,获楚公子繁。
邾庄公与夷射姑饮酒,私出。阍乞肉焉。夺之杖以敲之。
【经】:二年春王正月,夏五月壬辰,雉门和两座观被烧毁。秋,楚人攻打吴国。冬十月,新修建了雉门和两座观。
【传】:二年夏四月辛酉,巩氏的一群子弟杀害了简公。桐叛变楚国。吴王派舒鸠氏去引诱楚国人,说:“如果你们以军队侵犯我们,我们就攻打桐城,并让你们的军队无法自由行动。”秋,楚国囊瓦攻打吴国,在豫章布下军队,吴人向豫章进发,而暗中在巢地布置兵力。冬十月,吴军在豫章打败楚军,随后包围巢县,攻克它,抓获了楚国的公子繁。邾庄公和夷射姑一起喝酒,他偷偷溜出,守卫向他索要食物,他夺过守卫的武器敲击守卫。
【赏析】:
此诗是《左传·定公二年》中的一段记载,讲述了春秋时期楚国、吴国和邾国的战事。诗中描绘了吴国在豫章大败楚军的场景,以及吴军围攻巢县、抓获楚国公子繁的过程。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春秋时期的战争形势和各国之间的政治纷争。
诗中的关键人物包括吴王阖闾、楚襄王等,他们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吴王阖闾派遣舒鸠氏诱骗楚国人,表明了吴国的战略意图和军事策略。而吴军在大败楚军后继续追击,最终攻占了巢县并俘获了楚国公子繁,这进一步展示了吴国的战斗力和战略眼光。
本诗还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吴、楚、邾三国之间的争斗,不仅涉及到领土和资源争夺,还涉及到国家实力和影响力的较量。同时,这也反映出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和战争策略的重要性。总的来说,本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争斗的重要窗口,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