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色等及心无 色等长养心 身受用安立 识藏现众生
心意及与识 自性法有五 无我二种净 广说者所说
长短有无等 展转互相生 以无故成有 以有故成无
微尘分别事 不起色妄想 心量安立处 恶见所不乐
觉想非境界 声闻亦复然 救世之所说 自觉之境界
尔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现流故。复请如来。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佛告大慧。渐净非顿。如庵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陶家造作诸器。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大地渐生万物。非顿生也。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伎术。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境界。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诸依佛。亦复如是。(依者胡本云津腻。谓化佛是真佛气分也)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曜。自觉圣趣。亦复如是。彼于法相有性无性恶见妄想。照令除灭。
这首诗是一首关于佛教教义的偈文,主要探讨了心性、众生心流以及如来的净除作用。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这是一首诗歌,属于《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的“一切佛语心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此时,佛陀想重复传达这一教义。
而说偈言:
佛陀将通过偈言来表达这些思想。
色等及心无:
色和心都是没有的,因为它们本质上是空。
色等长养心:
色等(即物质世界)滋养了心。
身受用安立:
身体所经历的是安定和存在的。
识藏现众生:
意识是众生显现的方式。
心意及与识:
心意与意识相结合。
自性法有五:
五种自性法存在。
无我二种净:
无我和清净两种存在。
广说者所说:
详细解释这部分的内容。
长短有无等:
长度和宽度,以及其他属性的变化。
展转互相生:
它们之间相互产生变化。
以无故成有:
因为不存在,所以产生了某种形式或存在。
以有故成无:
因为有某种形式或存在,所以它又变成了另一种状态或形式。
微尘分别事:
细微的事物被区分和识别。
不起色妄想:
不产生对物质世界的幻觉或错误观念。
心量安立处:
心灵的位置或立足点。
恶见所不乐:
邪恶的见解是不快乐的。
觉想非境界:
觉醒和想法不是外界的境界。
声闻亦复然:
声闻(小乘的修行者)也是同样的情况。
救世之所说:
这是佛陀用来拯救世人的话语。
自觉之境界:
这是一个自觉到的状态或境界。
尔时大慧菩萨:
一位名为大慧的菩萨提出了问题。
为净除自心现流故:
为了清除自己的内心杂念。
复请如来:
再次向佛陀请求指示。
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
佛陀询问如何去除所有众生的内心烦恼。
为顿为渐耶:
这个问题是关于是否应该一次性彻底消除还是逐渐消除。
佛告大慧:
佛陀回答大慧的问题。
渐净非顿:
逐步净化不是瞬间完成的。
如庵罗果:
如同成熟的果实。
渐熟非顿:
如同逐渐成熟的植物。
譬如陶家造作诸器:
就像陶匠制作各种器具一样。
渐成非顿成:
逐渐成形而不是瞬间成形。
譬如地大地渐生万物:
就像大地慢慢生出万物一样。
非顿生也:
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
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伎术:
就像人们学习音乐、绘画等各种技艺。
渐成非顿成:
这些技能也是逐渐掌握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譬如明镜:
镜子可以瞬间显现出清晰的影像。
顿现一切无相色像:
也可以瞬间显示一切无相的影像。
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
佛陀是为了帮助那些摆脱自己内心的烦恼和习气而存在。
亦复如是:
这也是同样的情况。
譬如藏识:
正如藏识可以瞬间知道自心的真相一样。
顿分别知自心现:
也能瞬间分辨并了解自己的心。
及身安立受用境界:
包括身体的安稳和享受。
彼诸依佛:
其他依佛法的存在。
亦复如是:
这也是同样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