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诗句

  1.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孔子说:“质地胜于文采则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地则显得浮夸。只有文质并重,才是君子。”
  2.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 孔子说:“人天生正直,但无知的人却因幸运而免遭灾祸。”
  3.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孔子说:“了解事物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事物的人,又不如从其中找到乐趣的人。”
  4.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可以教他们上等的东西;中等资质以下的,不可以教他们上等的东西。”
  5.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 樊迟问如何算是懂得知识,孔子回答说:“致力于民众的利益,恭敬祭祀而远离它们,就可以算是懂得了。”又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仁人总是先经历困难再收获成果,这就可以说是仁了。”
  6.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孔子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爱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是活跃的,仁爱的人是平和的。智慧的人快乐,仁爱的人长寿。”
  7.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 孔子说:“齐国一旦发生变化就会发展至鲁国,鲁国一旦发生变化就会发展至大道。”
  8.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 孔子说:“觚不是觚,觚啊!觚啊!”
  9.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 宰予问:“仁人听到‘井边有仁者’时会怎么做?”孔子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君子是可以信赖的,不能让他陷入困境;但不能欺骗他,也不能蒙骗他。”
  10.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孔子说:“君子广泛学习文献礼仪,约束自己以礼节,也可以不受邪说的迷惑了。”

译文

  1. 孔子说:“质地超过文彩就会显得粗陋,文彩超越质地就会显得浮华。只有当文与质相协调时,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2. 孔子说:“人们天生就是正直的,但无知的人却被幸运所庇护。”
  3. 孔子说:“懂得事物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事物的人,又不如从中寻找到乐趣的人。”
  4. 孔子说:“资质高于一般人的,可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资质低于一般人的,则无法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5. 樊迟询问怎样才算懂得知识,孔子回答说:“致力于民众利益,敬重祭祀但不沉迷于其中。”询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人总是先经历困难再收获成果。”
  6. 孔子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爱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是活跃的,仁爱的人是平和的。智慧的人快乐,仁爱的人长寿。”
  7. 孔子说:“齐国一旦发生变化就会发展至鲁国,鲁国一旦发生变化就会发展至大道。”
  8. 孔子说:“觚不是觚,觚啊!觚啊!”
  9. 宰予问:“仁人听到‘井边有人行善’时会怎么做?”孔子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君子是可以信赖的,不能让他陷入困境;但不能欺骗他,也不能蒙骗他。”
  10. 孔子说:“君子广泛学习文献礼仪,约束自己以礼节,也可以不受邪说的迷惑了。”

赏析

  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此句强调了兴趣和热爱的重要性。对于知识的理解和爱好之间的区别:理解知识的人不一定能真正喜爱它,真正喜爱某事的人才能真正地享受其中,并乐于在其中投入精力。这种态度体现了对事物深度参与和热爱的追求。

  2.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这句话揭示了教育层次的划分。孔子认为,只有资质较高的学生才能接触到更高的学问和思想,而那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则无法达到同样的层次。这体现了教育应当根据学生的能力和需求来设计,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成长。

  3.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同前,但更加强调了教育应适应学生的能力差异。孔子在这里再次表达了他对教育分层的看法:只有达到一定水平的学生才能接受更高层次的学习。这种观点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通过这些诗句和翻译,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及其对学生教育方法的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