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诗句释义:

  1.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 “子”指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路。
  • “南子”是当时有名的女性人物,可能是指孔子的一位女性朋友。
  • “子路说”表明子路对此感到不满或不认同。
  • “夫子矢之曰”中的“矢之”是古代的一种誓言或宣誓的方式,表示发誓要遵守某种原则或承诺。
  • “予所否者”指孔子认为自己不应该做的事情。
  • “天厌之”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表示如果孔子违背自己的信念,上天也会讨厌他。
  1.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中庸”是一种儒家思想中强调适度、不偏激的道德准则。
  • “德”即道德,此处特指中庸之道。
  • “其至矣乎”意味着中庸之道是达到最高境界的道德准则。
  • “民鲜久矣”表示这样的道德观念在民众中已经非常罕见了。
  1.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 “子贡”是孔子的另一位弟子,名叫端木赐。
  • “博施于民”指广泛地给予人民恩惠。
  • “济众”意味着帮助众人。
  • 这个提问表达了对孔子的尊重和对仁德的讨论。
  1.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 “何事于仁”意指为何要在仁这个范畴内做事。
  • “必也圣乎”表示必须达到极高的智慧和道德水平。
  • “尧、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位圣君,代表高超的道德和智慧。
  • “其犹病诸”是一种反问句式,意思是说像尧和舜那样的人还觉得难以做到,那么普通人就更难以做到了。

译文:
子路因为孔子去见南子而感到不满,孔子用誓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坚持,并强调中庸之道是最高尚的道德。子贡则询问孔子,如果能广泛地给人民恩惠并帮助众人,是否算作仁德。孔子回应说,仁德不必局限于个人修养,必须是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德行。尧和舜都很难做到,普通人自然更难。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孔子在面对弟子们的不同观点和疑问时的态度与哲学思考。孔子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展现了一种坚守道德原则、追求极致的境界。他强调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并认为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同时,他也意识到仁德的实践并非仅限于个人修养,而是需要结合智慧和道德来达到更高的境界。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学派对于道德实践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