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诗句输出:
墨子 · 第八章 · 尚贤(上):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译文输出:
墨子 · 第八章 · 尚贤(上):
古代的圣王治理国家,根据个人的德行和才能来选拔人才。即便是农民或工匠,只要有才能,就提拔他们。给予他们高高的爵位,丰厚的俸禄,安排他们重要的职责,制定他们的命令。说:“爵位不够高,那么民众不会恭敬;俸禄不够丰厚,那么民众不会信任;政令不明确,那么民众不会尊敬。”选拔这三种人交给贤能的人,不是为了赏赐他们,而是希望他们的事业能够成功。所以在这个时候,通过德性来授予官职,以官员的身份去做事情,以劳动的成绩来决定奖赏,衡量功绩来分配俸禄。因此,官员没有永远的高贵,百姓也没有永远的卑贱。有能力的就提拔他,没有能力的就降下来。推崇公理,排除私怨,这是《尚贤》篇所讲述的。
注释输出:
-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意思是自古以来,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
- 列德而尚贤:依据各人的德行和贤能来选拔人才。
-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即使是农夫和工人等普通人。
- 有能则举之:只要有人有才干,就会提拔起来。
- 高予之爵,重予之禄:给予高高的爵位和丰厚的俸禄。
- 任之以事,断予之令:任命他们做重要的工作,制定他们的命令。
- 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如果爵位不够高,那么民众就不会尊敬他们。
- 举三者授之贤者:将这三项条件提供给贤能的人。
- 非为贤赐也:不是为了赏赐给他们才这样做,而是为了让他们的事业能够成功。
- 故当是时:在这种情况下。
- 以德就列:通过德行被委以高位。
- 以官服事:以官员的身份去做事。
- 量功而分禄:衡量功劳来分配俸禄。
- 是以君子莫不日夜好礼乐、善乡射御矣:因此君子们不分昼夜地喜爱礼仪和音乐,擅长射术和御术。
赏析输出:
这首诗强调了古代圣王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根据个人德行和才能来选拔人才。它不仅体现了一种理想的选才标准,即重视德行而非财富地位,还强调了公正、公平的选拔原则,即不论出身高低,只要有才能就应该得到应有的认可和机会。这种观念在当时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对后世的政治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