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术,则事犹若未成。是以必为置三本。何谓三本?曰:“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故古圣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夫岂为其臣赐哉?欲其事之成也。《诗》曰:“告女忧恤,诲女予爵,孰能执热,鲜不用濯?”则此语古者国君诸侯之不可以不执善承嗣辅佐也。譬之犹执热之有濯也,将休其手焉。古者圣王唯毋得贤人而使之,般爵以贵之,裂地以封之,终身不厌。贤人唯毋得明君而事之,竭四肢之力,以任君之事,终身不倦。若有美善则归之上。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谤在下;宁乐在君,忧戚在臣。故古者圣王之为政若此。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人,以尚贤使能为政,高予之爵而禄不从也。夫高爵而无禄,民不信也。曰:“此非中实爱我也,假藉而用我也。”夫假藉之,民将岂能亲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事则不与,禄则不分,请问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若苟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此不肖者在左右也。不肖者在左右,则其所誉不当贤,而所罚不当暴。王公大人尊此,以为政乎国家,则赏亦必不当贤,而罚亦必不当暴。若苟赏不当贤而罚不当暴,则是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沮矣。是以入则不慈孝父母,出则不长弟乡里。居处无节,出入无度,男女无别。使治官府则盗窃,守城则倍畔,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使断狱则不中,分财则不均。与谋事不得,举事不成,入守不固,出诛不强。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失措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已此故也。何则?皆以明小物而不明大物也。

”`
尚贤(中)

墨子 · 第九章 · 尚贤

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术,则事犹若未成。是以必为置三本。何谓三本?曰:“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故古圣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夫岂为其臣赐哉?欲其事之成也。《诗》曰:“告女忧恤,诲女予爵,孰能执热,鲜不用濯?则此语古者国君诸侯之不可以不执善承嗣辅佐也。譬之犹执热之有濯也,将休其手焉。”古者圣王唯毋得贤人而使之,般爵以贵之,裂地以封之,终身不厌。贤人唯毋得明君而事之,竭四肢之力,以任君之事,终身不倦。若有美善则归之上。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谤在下;宁乐在君,忧戚在臣。故古者圣王之为政若此。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人,以尚贤使能为政,高予之爵而禄不从也。夫高爵而无禄,民不信也。曰:“此非中实爱我也,假藉而用我也。”夫假藉之,民将岂能亲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事则不与,禄则不分,请问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若苟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此不肖者在左右也。不肖者在左右,则其所誉不当贤,而所罚不当暴。王公大人尊此,以为政乎国家,则赏亦必不当贤,而罚亦必不当暴。若苟赏不当贤而罚不当暴,则是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沮矣。是以入则不慈孝父母,出则不长弟乡里。居处无节,出入无度,男女无别。使治官府则盗窃,守城则倍畔,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使断狱则不中,分财则不均。与谋事不得,举事不成,入守不固,出诛不强。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失措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已此故也。何则?皆以明小物而不明大物也。

注释:

  • 尚贤:推崇贤能的人。
  • :这里指君主或统治者。
  • 爵位不高:指的是地位不高的官员无法得到民众的尊敬。
  • 蓄禄不厚:指的是俸禄不足的官员无法得到民众的信任。
  • 政事不断:指的是政令不连续,无法让民众敬畏。
  • 古圣王:指的是古代明智的君王。
  • 明君:明智的君主。
  • 执热之有濯:比喻做事要休息好手。
  • 般爵以贵之:通过给予高爵来显贵他们。
  • 裂地以封之:通过分封土地来使他们的地位稳固。
  • 终身不厌:表达了对贤人的珍视和期望不会改变。
  • 劳于政者:指的是那些过于关注政治事务的人。
  • :财富。
  • 事则不与:意思是事情不被支持或参与。
  • 禄不从:俸禄不被给予。
  • 贪于政者:贪图权势的人。
  • 不能分人以事:不能把事务分配给其他人做。
  • 不能分人以禄:不能把俸禄分配给其他人做。
  • 事则不与:事情不被支持或参与。
  • 禄则不分:俸禄不被给予或分配。
  • 贤人:有才能的人。
  • 明君:明智的君王。
  • :这里指长久。
  • 不肖者:品行不良的人。
  • 所誉不当贤:赞誉的对象不是真正的贤人。
  • 所罚不当暴:惩罚的对象不是真正的残暴之人。
  • 慈孝父母:孝顺的父母。
  • 倍畔:背叛。
  • 不从:不跟随。
  • :偷窃。
  • 倍畔:背叛。
  • :不听从命令。
  • 不从:不遵从。
  • 中物:重要的事情。
  • 大物:重要的人物或事物。
  • 小物:次要的事物。
  • 不明大物:不明白重要的事物。

赏析:
墨子的《尚贤》一文主要讨论了尚贤的重要性以及尚贤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尚贤(中)》是该篇章的一部分,阐述了尚贤对于国家治理的必要性及其带来的后果。文章指出如果君王只重视表面的权力象征而不给予真正的才能以应有的待遇(如爵位、俸禄),那么民众将不会真心地尊敬和跟随他。这反映了墨子对于治国理念的核心观点——只有真正有能力的人才配得上高位和丰厚的待遇,才能真正赢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文中通过“古圣王”这一比喻进一步强调了尚贤的重要性,指出古代明智的君王通过给予贤能者相应的荣誉和利益,使得国家得以繁荣昌盛,而愚蠢无能的统治者们最终只会带来国家的衰败。墨子的这一论述不仅在当时具有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政治哲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文章还指出过度关注政治事务和过分追求财富都会阻碍贤能之士为国家服务的进程,这是对政治功利主义的批判,也是对真正为国家和人民着想的领导者的赞美。通过这篇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墨子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他的治国理念如何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实践和文化传统。

《尚贤(中)》不仅是一篇阐述政治哲学的重要文献,也是理解墨子治国思想及其对后世影响的珍贵资料。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墨子的思想精髓及其对于当代仍有重要启示的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