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则亲而不善以得其罚者谁也?曰:若昔者伯鲧,帝之元子,废帝之德庸,既乃刑之于羽之郊,乃热照无有及也,帝亦不爱。则此亲而不善以得其罚者也。
然则天之所使能者谁也?曰:若昔者禹、稷、皋陶是也。何以知其然也?先王之书《吕刑》道之,曰:“皇帝清问下民,有辞有苗,曰:‘群后之肆在下,明明不常,鳏寡不盖。德威维威,德明维明。’乃名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哲民维刑;禹平水土,名山川;稷隆播种,农殖嘉谷。三后成功,维假于民。”则此言三圣人者,谨其言,慎其行,精其思虑;索天下之隐事遗利,以上事天,则天乡其德;下施之万民,万民被其利,终身无已。故先王之言曰:“此道也,大用之天下则不窕,小用之则不困,修用之则万民被其利,终身无巳。”
诗句:“然则亲而不善以得其罚者谁也?”:这句诗表达了墨子对于“亲人但品行不端导致惩罚”的观点。他认为,那些虽然亲属但却品行不端的人也会得到相应的惩罚。
译文:
亲人但品行不端导致惩罚的是谁呢?回答说:比如说以前的鲧帝,是帝的长子。他废弃了帝的德性,后来被舜帝在羽山之郊处决,舜帝对他也不爱。所以这是亲人但品行不端导致惩罚的人。
注释:
- 鲧帝: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与尧、舜同时期,因治水无功而被舜帝处死。
- 德性:指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道德行为。
- 舜帝:传说中尧帝的儿子,继位后开创了“舜的功绩”时代。
- 处决:古代的一种刑罚方式,将人斩首于指定地点。
- 不爱:这里指舜帝对鲧帝的态度是冷漠甚至残忍的。
赏析:
此诗句反映出墨子关于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深刻思考。他认为,即使是亲人,但如果品行不端,也应该受到相应的惩罚。这种观点体现了他对公正与正义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