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天下之士君子,居处言语皆尚贤;逮至其临众发政而治民,莫知尚贤而使能。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何以知其然乎?今王公大人有一牛羊之财不能杀,必索良宰;有一衣裳之财不能制,必索良工,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虽有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实知其不能也,不使之也。是何故?恐其败财也。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则不失尚贤而使能。王公大人,有一罢马不能治,必索良医;有一危弓不能张,必索良工。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虽有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实知其不能也,必不使。是何故?恐其败财也。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则不失尚贤而使能。逮至其国家则不然,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则举之,则王公大人之亲其国家也,不若亲其一危弓、罢马、衣裳、牛羊之财与?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是故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其所富,其所贵,未必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
墨子 · 第十章 · 尚贤(下)
而今天下之士君子,居处言语皆尚贤;逮至其临众发政而治民,莫知尚贤而使能。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何以知其然乎?今王公大人有一牛羊之财不能杀,必索良宰;有一衣裳之财不能制,必索良工,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虽有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实知其不能也,不使之也。是何故?恐其败财也。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则不失尚贤而使能。王公大人,有一罢马不能治,必索良医;有一危弓不能张,必索良工。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虽有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实知其不能也,必不使。是何故?恐其败财也。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则不失尚贤而使能。逮至其国家则不然,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则举之,则王公大人之亲其国家也,不若亲其一危弓、罢马、衣裳、牛羊之财与?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是故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其所富,其所贵,未必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不同场合下人们对“尚贤”和“使能”的态度来阐述作者对于“尚贤”的理解和看法。在诗中,作者指出当今社会中的士君子们虽然都崇尚贤才,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往往忽视了真正的贤才。他们只关注那些有血缘关系或外貌美丽的人,而忽略了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这种观念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和资源的浪费。
作者通过列举王公大人在治理国家时的例子进一步论证了这一观点。他们在治理国家时,也会选择那些能够带来财富和荣誉的人,而不是那些有实际能力的人。这种做法不仅浪费了国家资源,还可能导致国家的衰落。
作者以“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作为比喻,说明即使是身体残疾的人也能胜任某些工作,因为他们的能力被低估了。而对于那些真正有能力但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得到重用的人,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整首诗通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反思,呼吁人们要重视贤才,摒弃偏见,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同时,它也提醒读者要具备批判性思维,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