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子墨子言曰:“是蕡我者,则岂有以异是蕡黑白、甘苦之辩者哉!今有人于此,少而示之黑,谓之黑;多示之黑,谓白。必曰:‘吾目乱,不知黑白之别。’今有人于此,能少尝之甘,谓甘;多尝,谓苦。必曰:‘吾口乱,不知其甘苦之味。’今王公大人之政也,或杀人,其国家禁之。此蚤越有能多杀其邻国之人,因以为文义。此岂有异蕡黑白、甘苦之别者哉!”

故子墨子置天之以为仪法。非独子墨子以天之志为法也,于先王之书《大夏》之道之然:“帝谓文王,予怀明德,毋大声以色,毋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诰文王之以天志为法也,而顺帝之则也。且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者,当天之志而不可不察也。天之志者,义之经也。

墨子 · 第二十八章 · 天志

故子墨子言曰:“是蕡我者,则岂有以异是蕡黑白、甘苦之辩者哉!今有人于此,少而示之黑,谓之黑;多示之黑,谓白。必曰:‘吾目乱,不知黑白之别。’今有人于此,能少尝之甘,谓甘;多尝,谓苦。必曰:‘吾口乱,不知其甘苦之味。’今王公大人之政也,或杀人,其国家禁之。此蚤越有能多杀其邻国之人,因以为文义。此岂有异蕡黑白、甘苦之别者哉!”

故子墨子置天之以为仪法。非独子墨子以天之志为法也,于先王之书《大夏》之道之然:“帝谓文王,予怀明德,毋大声以色,毋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诰文王之以天志为法也,而顺帝之则也。且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者,当天之志而不可不察也。天之志者,义之经也。

赏析:
本文通过比喻和对话的方式阐述了墨子对于“天志”的理解。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混乱的根源在于士君子不明乎天之意,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忽略长远的道义责任。他提倡通过学习和实践来理解并遵循上天的意志,即“天志”,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带来安定与和谐。文章最后指出,真正的仁义追求者应致力于实现天下的和平与繁荣。

关键词解释:

  1. 天志:指上天的意志或道义准则。
  2. 义之经:道义的根本原则。
  3. 贤者之必赏善罚暴:指贤者在治理国家时应奖励正义行为,惩罚邪恶。

译文:
墨子说:“天下之所以混乱的原因,是因为天下的士君子都只关注眼前利益,却忽略了更深层次的道义责任。这从他们不知晓‘天意’的表现可以看出。例如,有些人虽然住在自己家中,但一旦得罪了人,仍然会寻找其他住处以避免麻烦。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解到家庭中的规矩和秩序,而只是一味追求自己的私利。”

墨子还强调,真正的仁者应该努力去理解和践行上天的旨意——通过公正、公平的行为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种理念不仅体现在个人的行为准则上,更是整个社会共同遵循的道德标准。通过这样的实践,人们能够逐渐理解并接受“天志”,从而推动社会向更高标准的道义发展。

本文通过对“天志”的深入阐述,展示了墨子关于道德和政治的理想主义观点。他认为,了解和遵守上天的旨意是实现国家和个人幸福的关键。因此,无论是国家领导还是普通民众,都应该积极参与到这一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行为。这不仅有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也能促进每个人的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