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则吾为明察此,其说将奈何而可?子墨子曰:“是与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为仪者也。请惑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若是,何不尝入一乡一里而问之?自古以及今,生民以来者,亦有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则鬼神何谓无乎?若莫闻莫见,则鬼神可谓有乎?”

今执无鬼者言曰:“夫天下之为闻见鬼神之物者,不可胜计也。”亦孰为闻见鬼神有、无之物哉?子墨子言曰:“若以众之所同见,与众之所同闻,则若昔者杜伯是也。”周宣王杀其臣杜伯而不辜,杜伯曰:“吾君杀我而不辜,若以死者为无知,则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其三年,周宣王合诸侯而田于圃,田车数百乘,从数千人,满野。日中,杜伯乘白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车上,中心折脊,殪车中,伏弢而死。当是之时,周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周之《春秋》。为君者以教其臣,为父者以警其子,曰:“戒之!慎之!凡杀不辜者,其得不祥,鬼神之诛,若此之僭速也!”以若书之说观之,则鬼神之有,岂可疑哉!

”`
墨子·第三十一章·明鬼

然则吾为明察此,其说将奈何而可?子墨子曰:“是与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为仪者也。请惑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若是,何不尝入一乡一里而问之?自古以及今,生民以来者,亦有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则鬼神何谓无乎?若莫闻莫见,则鬼神可谓有乎?”

今执无鬼者言曰:“夫天下之为闻见鬼神之物者,不可胜计也。”亦孰为闻见鬼神有、无之物哉?子墨子言曰:“若以众之所同见,与众之所同闻,则若昔者杜伯是也。”周宣王杀其臣杜伯而不辜,杜伯曰:“吾君杀我而不辜,若以死者为无知,则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其三年,周宣王合诸侯而田于圃,田车数百乘,从数千人,满野。日中,杜伯乘白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车上,中心折脊,殪车中,伏弢而死。当是之时,周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周之《春秋》。为君者以教其臣,为父者以警其子,曰:“戒之!慎之!凡杀不辜者,其得不祥,鬼神之诛,若此之僭速也!”以若书之说观之,则鬼神之有,岂可疑哉!

注释:

  1. 逮至:等到。
  2. 天下失义:天下没有正义。
  3. 诸侯力正:诸侯们争相夺利。
  4. 为人君臣上下者:指君王和臣民。
  5. 不慈孝弟长贞良:没有对父母的慈爱、兄弟的孝顺、弟弟的忠诚和高尚的品质。
  6. 正长之不强于听治:上级官员不善于听取处理政务。
  7. 贱人之不强于从:下级民众不善于跟随行动。
  8. 足以为法乎:是否足够成为效法的对象。
  9. 故于此乎自中人以上皆曰:在这里,上等的人都这样说。
  10. 尧、舜、禹、汤、文、武者: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古代圣王的名字。
  11. 中人以下:中等水平的人。
  12. 战乱频繁:社会动乱不断。
  13. 士君子:有学问的知识分子。
  14. 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寻求兴盛国家的利益,消除国家的弊病。
  15. 鬼神有与无之别:是否有鬼神的存在。
  16. 不可以不明察此:必须明确区分。
  17. 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为仪:用众人的视听来确定是否存在鬼神。
  18. 入一乡一里而问之:进入一个小村庄或城镇去询问人们的意见。
  19. 杜伯是也:指的是杜伯这个人的故事。
  20. 杜伯曰:杜伯说的话。
  21. 杜伯曰:“吾君杀我而不辜”:杜伯说:“我的国君杀了我并没有罪过。”
  22. 若以死者为无知:如果认为死者无知。
  23. 若死而有知:如果死者有知觉。
  24. 必使吾君知之:一定会让君主知道真相。
  25. 其三年:那年。
  26. 合诸侯而田于圃:联合诸侯在圃地打猎。
  27. 日中:太阳正午时分。
  28. 执朱弓:拿着红色的弓。
  29. 挟朱矢:握着红色的箭。
  30. 追:追赶。
  31. 射之车上:向车上射出弓箭。
  32. 中心折脊:弩箭的中心击穿了车中的人的脊骨。
  33. 殪车中:死于车中。
  34. 伏弢:倒在地上。
  35. 为君者以教其臣:作为君主的人应该教导他们。
  36. 为父者以警其子:作为父亲的人应该提醒他们的孩子。
  37. “戒之!慎之!“意思是要警惕谨慎。
  38. 凡杀不辜者:所有杀死无辜的人。
  39. 其得不祥:将会招致不幸。
  40. 鬼神之诛:鬼神的惩罚。
  41. 僭速:过于迅速。
  42. 鬼神之有,岂可疑哉:鬼神的存在怎么可以怀疑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