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惟若书之说为然也,昔者宋文君鲍之时,有臣曰祏观辜,固尝从事于厉,祩子杖揖出,与言曰:“观辜!是何珪璧之不满度量?酒醴粢盛之不净洁也?牺牲之不全肥?春秋冬夏选失时?岂女为之与?意鲍为之与?”观辜曰:“鲍幼弱,在荷繦之中,鲍何与识焉?官臣观辜特为之。”祩子举揖而槀之,殪之坛上。当是时,宋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宋之《春秋》。诸侯传而语之曰:“诸不敬慎祭祀者,鬼神之诛至,若此其憯速也!”以若书之说观之,鬼神之有,岂可疑哉!
非惟若书之说为然也,昔者齐庄君之臣,有所谓王里国、中里徼者,此二子者,讼三年而狱不断。齐君由谦杀之,恐不辜;犹谦释之,恐失有罪。乃使之人共一羊,盟齐之神社。二子许诺。于是泏洫,刭羊而漉其血。读王里国之辞,既已终矣;读中里徼之辞,未半也,羊起而触之,折其脚,祧神之而槀之,殪之盟所。当是时,齐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齐之《春秋》。诸侯传而语之曰:“请品先不以其请者,鬼神之诛至,若此其憯速也!”以若书之说观之,鬼神之有,岂可疑哉!
墨子·第三十一章·明鬼
非惟若书之说为然也,昔者宋文君鲍之时,有臣曰祏观辜,固尝从事于厉,祩子杖揖出,与言曰:“观辜!是何珪璧之不满度量?酒醴粢盛之不净洁也?牺牲之不全肥?春秋冬夏选失时?岂女为之与?意鲍为之与?”观辜曰:“鲍幼弱,在荷繦之中,鲍何与识焉?官臣观辜特为之。”祩子举揖而槀之,殪之坛上。
译文:
墨子说:“不仅是《尚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以前在宋国,有一位名叫宋文君鲍的君主。他的臣子中有一个叫观辜的人,他曾经参与过祭祀。有一次,祩子(一位官员)出来后,和观辜说话:“观辜!为什么祭品(如玉、帛等)的度量不足?酒、肉、谷物是否干净卫生?牺牲品是否完全新鲜?四季的祭祀是否适宜?这难道是你做的吗?或许宋文君鲍做的吧?”观辜回答说:“因为当时文君年幼体弱,处于被束缚的状态,所以不能认识这些事情。这些事务是由我的官员观辜负责的。”祩子于是举起手杖将其击毙,然后埋在祭坛之上。当这个时候,宋国的百姓都看到了这一切,远处的人都听说了这件事。这件事情也被记录在《宋春秋》一书中。后来诸侯传述这件事并告诉人们说:“那些不恭敬地对待祭祀的人,鬼神的惩罚就会到来,就像这样迅速!”按照《尚书》中的说法,鬼神的存在难道不是值得怀疑的吗?
赏析:
这段文字通过古代历史事件展示了对鬼神信仰的质疑。从“非惟若书之说为然也”开始,墨子提出《尚书》中关于鬼神的记载并非完全可靠。接着,通过宋文君鲍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了即使是在古代,也有不敬慎祭祀而导致鬼神处罚的情况。最后,提到齐庄君的事件,强调了即便是国君也不能保证自己的行为不会被鬼神惩罚。整个论述通过历史事实和逻辑推理,展示了对古代鬼神观念的批判性思考。这种思想体现了墨子哲学中对于权威和迷信的挑战精神,以及对现实政治和社会伦理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