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圣王必以鬼神为,其务鬼神厚矣。又恐后世子孙不能知也,故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咸恐其腐蠹绝灭,后世子孙不得而记,故琢之盘盂、镂之金石以重之。有恐后世子孙不能敬莙以取羊,故先王之书,圣人,一尺之帛,一篇之书,语数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此其故何?则圣王务之。今执无鬼者曰:“鬼神者,固无有。”则此反圣王之务。反圣王之务,则非所以为君子之道也。
今执无鬼者之言曰:“先王之书,慎无一尺之帛,一篇之书,语数鬼神之有,重有重之,亦何书之有哉?”子墨子曰:“《周书·大雅》有之。《大雅》曰:‘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穆穆文王,令问不已。’若鬼神无有,则文王既死,彼岂能在帝之左右哉?此吾所以知《周书》之鬼也。”且《周书》独鬼而《商书》不鬼,则未足以为法也。然则姑尝上观乎《商书》。曰:“呜呼!古者有夏,方未有祸之时,百兽贞虫,允及飞鸟,莫不比方。矧佳人面,胡敢异心?山川鬼神,亦莫敢不宁;若能共允,佳天下之合,下土之葆。”察山川、鬼神之所以莫敢不宁者,以佐谋禹也。此吾所以知《商书》之鬼也。且《商书》独鬼而《夏书》不鬼,则未足以为法也。然则姑尝上观乎《夏书》。《禹誓》曰:“大战于甘,王乃命左右六人,下听誓于中军。曰:‘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有曰:‘日中,今予与有扈氏争一日之命。且!尔卿、大夫、庶人。予非尔田野葆士之欲也,予共行天之罚也。左不共于左,右不共于右,若不共命;御非尔马之政,若不共命。是以赏于祖,而僇于社。”赏于祖者何也?言分命之均也;僇于社者何也?言听狱之事也。故古圣王必以鬼神为赏贤而罚暴,是故赏必于祖,而僇必于社。此吾所以知《夏书》之鬼也。故尚者《夏书》,其次商、周之书,语数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此其故何也?则圣王务之。以若书之说观之,则鬼神之有,岂可疑哉!
以下是对《墨子·第三十一章·明鬼》的逐句注释及其翻译:
诗句 | 注释 | 译文 |
---|---|---|
“古者圣王必以鬼神为” | 古代的圣明君王一定把鬼神当作重要的事务来处理。 | 古代的圣明君王非常注重对鬼神的祭祀和崇拜。 |
“其务鬼神厚矣” | 他们对于鬼神的重视程度很高。 | 他们对鬼神的祭祀和崇拜非常重视。 |
“又恐后世子孙不能知也” | 因此,他们担心后世子孙可能不知道这些祭祀和崇拜的重要性。 | 所以,他们担心后世子孙可能不理解这些祭祀和崇拜的意义。 |
“故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 | 因此,他们将这些知识和信息记录在竹简和丝绸上,传递给后世子孙。 | 因此,他们将这些知识和信息记录在竹简和丝绸上,传递给后世子孙。 |
“咸恐其腐蠹绝灭” | 因此,他们非常担心这些知识和信息会被遗忘或者被破坏。 | 因此,他们非常担心这些知识和信息会被遗忘或者被破坏。 |
“后世子孙不得而记” | 所以,后世子孙可能无法记住这些知识和信息。 | 所以,后世子孙可能无法记住这些知识和信息。 |
“故琢之盘盂、镂之金石以重之” | 因此,他们在器皿和金属器物上雕刻这些知识和信息,以此来强调它们的重要性。 | 因此,他们在器皿和金属器物上雕刻这些知识和信息,以此来强调它们的重要性。 |
“有恐后世子孙不能敬莙以取羊” | 他们还担心后世子孙可能不会尊重这些知识和信息,因此不会去寻求帮助或者解决问题。 | 他们还担心后世子孙可能不会尊重这些知识和信息,因此不会去寻求帮助或者解决问题。 |
“故先王之书,圣人” | 因此,古代的君主将他们的思想和知识记录下来,并传给了后世。 | 因此,古代的君主将他们的思想和知识记录下来,并传给了后世。 |
《墨子·第三十一章·明鬼》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古代圣王重视对鬼神的祭祀和崇拜的原因。文章通过引用古代的故事和例子,阐述了古代圣王对鬼神的敬畏和尊重,以及这种敬畏和尊重对他们治理国家和治理人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