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墨子言曰:凡出言谈,则必可而不先立仪而言。若不先立仪而言,譬之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焉也,我以为虽有朝夕之辩,必将终未可得而从定也,是故言有三法。

何谓三法?曰:有考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恶乎考之?考先圣大王之事;恶乎原之?察众之耳目之请,恶乎用之?发而为政乎国,察万民而观之。此谓三法也。

故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务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之人而教之为善。”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存乎桀、纣而天下乱,存乎汤、武而天下治。天下之治也,汤、武之力也;天下之乱也,桀、纣之罪也。若以此观之,夫安危治乱,存乎上之为政也,则夫岂可谓有命哉!故昔者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遂得光誉令问于天下。夫岂可以为命哉!故以为其力也。今贤良之人,尊贤而好功道术,故上得其王公大人之赏,下得其万民之誉,遂得光誉令问于天下。亦岂以为其命哉!又以为力也。

以下是对《墨子》第三十七章《非命(下)》的逐句翻译及赏析:

  • 译文 -
    子墨子言曰:凡出言谈,则必可而不先立仪而言。若不先立仪而言,譬之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焉也,我以为虽有朝夕之辩,必将终未可得而从定也,是故言有三法。
    子墨子说:在谈论之前必须确立标准和准则,如果不这样做,就像在天平的两端上放置物体,却不知道如何平衡一样。我个人认为,即使有关于天命的说法,也无法最终确定其正确性,因此言论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 有考之者:考察先前圣贤王的事迹。
  2. 有原之者:分析大众的请求和意见。
  3. 有用之者: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政治和社会治理中。
    恶乎考之?考先圣大王之事;恶乎原之?察众之耳目之请,恶乎用之?发而为政乎国,察万民而观之。
    何为考之?以考察古代圣贤如夏桀、商纣等的故事来作为检验的标准。何为原之?通过观察民众的日常需求和请求,以及将这些需求转化为政策。何为用之?将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并观察这些政策对社会的影响。
  • 赏析:
    这段话体现了墨子对于政治实践与理论知识结合的重视。他不仅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而且认为这些理论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其有效性。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因为它挑战了当时主流的思想——即认为知识和道德是超脱于物质和社会现实的。
    墨子还强调了统治者应当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认为,统治者不仅要制定政策,还要能够理解并解决这些问题,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这种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鼓励我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实际应用和社会责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