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民之求利,失礼之法;求名,失性之常。奚以论其然也?今夫盗贼上犯君上之所禁,而下失臣民之礼,故名辱而身危,犹不止者,利也。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苦其志意,劳其四肢,伤其五脏,而益裕广耳,非性之常也,而为之者,名也。故曰:名利之所凑,则民道之。
主操名利之柄而能致功名者,数也。圣人审权以操柄,审数以使民。数者,臣主之术,而国之要也。故万乘失数而不危、臣主失术而不乱者,未之有也。今世主欲辟地治民而不审数,臣欲尽其事而不立术,故国有不服之民,主有不令之臣。故圣人之为国也,入令民以属农,出令民以计战。夫农,民之所苦;而战,民之所危也。犯其所苦、行其所危者,计也。故民生则计利,死则虑名。名利之所出,不可不审也。利出于地,则民尽力;名出于战,则民致死。入使民尽力,则草不荒;出使民致死,则胜敌。胜故而草不荒,富强之功可坐而致也。
《商君书·算地》
诗句: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
译文:人民的本性是:饿了就寻求食物,累了就寻求休息,痛苦时就寻求快乐,受辱时就寻求荣耀。
注释:此句强调了人民在基本生存需求之外,还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荣誉感。诗句:今夫盗贼上犯君上之所禁,而下失臣民之礼,故名辱而身危,犹不止者,利也。
译文:如今那些盗贼,一方面触犯了君王所禁止的,另一方面又违背了臣民应有的礼节,所以即便他们名誉受损、地位危险,仍然无法停止其行为,这是因为他们对利益的渴望。
注释:这里指出,当人们的行为与规范相悖时,往往是因为某种强烈的利益驱使。诗句:主操名利之柄而能致功名者,数也。
译文:君主掌握利益与名声的大权,能够获得功名的,正是这种权力的运用。
注释:强调权力的重要性及其对成就功名的影响。诗句:圣人审权以操柄,审数以使民。数者,臣主之术,而国之要也。
译文:圣人审慎地把握权柄,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行使权力;数,即策略和技巧,是国家的关键所在。
注释:说明了合理运用权谋和策略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诗句:万乘失数而不危、臣主失术而不乱者,未之有也。
译文:即使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如果不遵循正确的策略也不会有危险;即使是君主和臣子,如果不懂得运用合适的手段也不会混乱。
注释:表达了正确策略和手段对于国家的稳定至关重要的观点。诗句:今世主欲辟地治民而不审数,臣欲尽其事而不立术。
译文:现今的君主想要开拓土地治理百姓却不审视策略,臣子想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却不确立方法。
注释:批评了现代统治者缺乏战略思考和规划能力的问题。诗句:故人生则计利,死则虑名。
译文:因此,活着的时候人们考虑的是利益,死了之后人们考虑的是声誉。
注释:体现了生死观念中人们对利益和名誉的追求。诗句:名利之所出,不可不审也。
译文:追求名利的途径,不可以不谨慎对待。
注释:强调了选择正确途径的重要性,以免误入歧途。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人民追求利益的行为,以及君王如何利用权势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反映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观点。它强调了君主应当明智地运用权力和策略,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繁荣。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审慎地对待名利的追求,避免因追求不当而导致的危险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