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明君慎观三者,则国治可立,而民能可得。国之所以求民者少,而民之所以避求者多,入使民属于农,出使民壹于战,故圣人之治也,多禁以止能,任力以穷诈。两者偏用,则境内之民壹;民壹,则农;农,则朴;朴,则安居而恶出。故圣人之为国也,民资藏于地,而偏托危于外。资藏于地则朴,托危于外则惑。民入则朴,出则惑,故其农勉而战戢也。民之农勉则资重,战戢则邻危。资重则不可负而逃,邻危则不归。于无资、归危外托,狂夫之所不为也。故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此臣之所谓过也。

夫刑者,所以禁邪也;而赏者,所以助禁也。羞辱劳苦者,民之所恶也;显荣佚乐者,民之所务也。故其国刑不可恶而爵禄不足务也,此亡国之兆也。

商君书·算地    
    
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    
    
译文:    
人民的生活需要适度、公正与合理地获取资源。    
    
注释:    
- 度(duó):度量,衡量。    
- 取长:即适度使用土地,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防止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破坏。    
- 称(chèng):均衡,公平。    
- 重(zhòng):权衡,考虑利益平衡。    
- 权(quán):权衡利弊,考虑长远利益。    
- 索(sǒu):索取,寻求最大效益。    
    
赏析:    
《商君书·算地》通过阐述如何合理利用土地和资源来保证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强调了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适度、公正、平衡以及追求最大利益的重要性。在古代社会,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治国,同样适用于民众的生活,体现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通过合理的资源分配,可以保障国家的长期稳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一点对于现代社会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