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释】
战国策 ·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时期齐国的大臣邹忌通过比喻来劝说齐王采纳意见。
善(sè):赞许,称赞。
乃下令:于是发布命令。
群臣吏民:大臣和下属官吏百姓。
面刺:当面指责。
寡人:古代君上谦称自己的词。
过者:有过失的人。
上书谏(jiàn)者:上书规劝君主的人。
中赏:中等级别的奖赏。
谤讥于市朝:在公共场所议论是非。
闻(wén):听到。
间进:偶尔提出。
期年之后:一年以后。
燕、赵、韩、魏:战国时四个诸侯国的名称。
闻之:得知这件事。
朝于齐:到齐国去朝拜。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说齐国的国君在朝廷就取得了胜利。
【译文】
齐威王说:“好吧。”于是就发布命令:“群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上书规劝我的,给予中等奖赏;能在公共场所发表议论指责我的错误,让我听到的,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臣子都纷纷前来进言规劝,宫门内庭像市场一样繁忙。几个月以后,来进言的人渐渐少了;一年以后,即使想要提建议,也没什么人来进言了。燕、赵、韩、魏四个国家听说这件事后,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叫做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赏析】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著作,其内容多取材于战国时代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是研究战国时代历史的宝贵资料。《战国策》分为东周、西周、秦、楚、齐、韩、魏、赵、中山、宋、卫、中山国、滕、薛、鲁、梁、陈国、蔡等地共16卷,每卷又分若干“国”,各“国”中篇目按历史顺序编写。全书约20万字,所记事件从公元前4世纪中叶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内容。作品以雄辩的语言,生动的叙事,曲折的情节,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充分显示出作者卓越的论辩才能,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邹忌是齐国人,担任齐国丞相,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很有才干。齐威王即位后,励精图治,决心要使齐国强盛起来。他广开言路,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鼓励臣下向自己提出批评和建议。邹忌对齐威王这种求贤若渴的态度很受感动,于是他决定向齐威王献计献策。
邹忌穿上朝服,戴上礼服帽子,照着镜子端详自己,然后问他的妻子说:“你看我与城北的徐公谁美?”妻子说:“当然是您美啊!”过了一会儿,邹忌又问他的妾:“你说我与徐公谁美?”妾回答说:“当然也是您美啊!”第二天早晨起床后,邹忌再次照镜自视,感到不如徐公漂亮了。他想了想,觉得妻妾之言不可信,于是决定去征求徐公的意见。于是邹忌带着马车去见徐公,并请他给自己评评理。徐公走后,邹忌反复考虑,越想越觉得自己不如徐公,他认为自己确实应该改变自己的形象。可是回家一看镜子,又觉得妻妾的话是对的。这样反复比较了几次,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自己真的不如徐公美丽。于是邹忌立即去找那些曾经进过自己谗言的人,责备他们不该在自己背后说坏话。那些曾经进过邹忌谗言的人都受到责骂,他们惭愧地离开了。从此以后,邹忌经常给齐威王讲自己是如何发现自身缺点的。齐威王听了这些话后,也深受感动,从此注意倾听臣下的意见,虚心接受他们的批评,从而使齐国日益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