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
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
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
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具父母,衣纯以青。如孤子,衣纯以素。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
这首诗出自《礼记·深衣》,主要描述了古代深衣的制作工艺及其背后的文化含义。下面是对诗句的逐句释义和译文:
- 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
- 深衣是古代的一种衣服,它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制度来缝制,这些规则和制度对应着圆规、方尺、绳索、秤杆、天平等工具。
- 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
- 衣服的长度应该刚好覆盖皮肤而不露出皮肤的边缘,宽度也不应该覆盖土壤。衣服的下摆需要缝合在腰带上方,而袖口的高度可以根据使用者的手臂运动自如地调整。袖口和腰带的宽度应该使穿着者的手肘能够自由移动,袖口的长度到肘部时就应该停止。腰带下方不应触及大腿,腰部也不应过紧压迫肋骨。衣服的面料选择应当符合十二种不同的织物,以适应十二月的气候变化。
- 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
- 袖子的形状应与圆形的工具相呼应,袖子的设计类似于方尺的弯曲形态;腰带的系带位置应与小腿相接触,以适应直线的要求;衣摆的高低应与天平的平衡原理相匹配。因此,衣服的设计应考虑到举手投足的自然形态,以及政治行为的正直性。根据《易经》中的描述,“坤卦”的第二爻“动,直以方”,意味着衣服的设计应追求正直和均衡。通过遵守这些原则,圣人才会选择使用这种服装。因为规矩、绳子、天平都有其独特的优点,所以它们都被视为宝贵的物品。这些原则不仅用于礼仪服饰的设计,而且适用于军事活动,既美观又实用。
- 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具父母,衣纯以青。如孤子,衣纯以素。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
- 对于父母的礼服,颜色为纯色;对于祖父母的礼服,颜色为青色或绿色。对于孤儿,衣服的颜色则为白色。纯色的袖子、领边和边缘都是一尺宽。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中国古代深衣的制作工艺和哲学理念。深衣不仅是日常穿着的衣物,更是一种礼仪的象征,体现了古人对于和谐、对称和实用性的追求。诗中提到的衣服尺寸和设计细节,展示了古代裁缝师傅的高超技艺和对美的追求。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长辈的尊敬以及对子女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