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刖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诗句输出
礼记·大学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译文输出
礼记·大学
所谓治理好天下就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这是:君主尊敬老人,人民就会产生孝顺;君主敬重长辈,人民就会兴起悌爱;君主怜悯孤儿,人民就不会背叛他,因此君子就有了端正自己行为的准则。
对于上级所讨厌的,不要用来役使下级;对于下级所讨厌的,不要用来侍奉上级;对于前面的行为,不要用来先后行动;对于后方的行为,不要用来先做事情;对于左右的行为,不要用来互相交往。这就是端正自己行为的方法。
《诗经》中说:「快乐地对待君子,他就是人民的老师。」人们喜欢的东西要喜欢它,人们讨厌的东西要厌恶它,这就叫做人民的老师。
《诗经》中又说:「山峦峻峭高耸入云,岩石坚硬险峻。」一个君王如果不谨慎行事,就会被天下人所抛弃。「《诗经》中还提到:「殷朝还没有丧失军队的力量,就能够和上天配合。应当借鉴殷朝的经验,严明命令不可更改。」道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失掉民心就会失去天下。
所以君子首先应该慎独修身。只有具备了德行,才能得到人才;有了人才,才能得到土地;有了土地才能聚敛财富;有了财富才能使用它。德行是根本,财富是末梢,如果颠倒了本末,就会争夺民众而施以暴虐。因此财富积聚起来,人民就会离散;财富分散开去,人民就会聚集。所以说话不诚恳的人,也会受到不诚实的待遇;货物不正直的人,也会受到不正直的影响。
注释输出
- “上老老而民兴孝” - 君主尊敬老人,人民就会有孝顺之心。
-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 - 一个拥有国家的领导者不能不慎其事。
- “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 - 说话不诚实的人,会受到同样的待遇。
- “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 货物不正直的人,会被不正直的事物所影响。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君主应该通过尊敬老人、敬重长辈、怜悯孤儿等行为来赢得百姓的爱戴。同时,君主的行为举止也会影响国家的命运,因为国君的行为会影响到百姓的言行,从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此外,君子应该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吸引人才,并通过正确的引导和管理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