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礼记大学》原文及译文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在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有所成就并自立于世,四十岁时对事理不再疑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时能顺应各种言论和事物,七十岁时随心所欲而不越出礼的约束。」


赏析:此段引用孔子的言论,阐述了其一生的学习、成长、成熟的过程。孔子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逐渐领悟到了人生和世界的本质。其中“十有五而志于学”强调了早期学习的重要性,而后面的年龄阶段则代表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和境界。

齐家篇

原文

「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明明德”,在于亲爱民众,在于达到至高无上的善良境界。知道目标之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确定了目标才能心无杂念,心无杂念才能专注于当前的事物,专注于当前的事物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获得成功。一切事物都有其根本和枝叶之分,每一件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之时,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就能接近道了。

赏析:这一段论述了个人修养与家庭和谐的关系以及实现社会和谐的方法。“明明德”“亲民”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止于至善”则表达了追求完美境界的理想。同时,也指出了实现社会和谐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和奉献。

治国篇

原文

「治国平天下」,在齐其家。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译文

治理国家和平定天下,首先应当齐家。如果一个家庭中每个人都仁爱,那么整个国家就会充满仁爱之风;如果每个家庭都能相互谦让,那么整个国家也会因此而兴盛。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某个人贪婪残暴,那么这个国家就会陷入混乱。这种连锁反应就是这样。这就意味着一句话就可能引发重大事件,一个人就能安定一个国家。

赏析:这段文字深刻地阐释了家庭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当每个家庭都和谐、文明时,整个社会才会稳定、繁荣。因此,领导者应当从家庭抓起,以身作则,引导民众向善向美。


《礼记》是古代中国的一部经典文献集,它不仅记录了大量的礼仪规范和政治哲学观点,还深入探讨了道德修养、家庭管理等主题。通过上述对《礼记大学》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如何通过个人修养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秩序。《礼记》中的许多教义仍然对今天的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