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制农田百亩。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也。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下大夫倍上士。卿,四大夫禄。君,十卿禄。次国之卿,三大夫禄,君,十卿禄。小国之卿,倍大夫禄,君十卿禄。
次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其有中士下士者,数各居其上之三分。
诗句:
王制第五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制农田百亩。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也。
译文:
《王权》第五部分
王者制定的封爵制度是五等级:公、侯、伯、子、男。诸侯国的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也有五等级。天子的田地方圆为千里,公侯的土地方圆为百里,伯的土地方圆为七十里,子的土地方圆为五十里。如果不能达到五十里土地大小的诸侯国,则不归附于天子,而是作为附庸存在。天子的三个重臣的封地相当于公侯,天子的大夫的封地相当于伯,天子的士的封地相当于子男,天子的元士的封地相当于附庸。规定每块农田百亩。百亩分成上、中、下三个等级,上等农民供养九人,中等农民供养八人,中等以下农民供养七人,下等农民供养六人。在下位供职的百姓,他们的俸禄根据等级来定。诸侯国的下大夫的封地相当于上等农民,俸禄可以代替耕作。中士的收入是下大夫的两倍,上士的收入是中士的两倍,下大夫的收入是上士的一倍。卿的收入是四大夫的俸禄。国君的收入是十卿的俸禄。次国之卿的收入是国家三大夫收入的总和,国君的收入是十卿的俸禄。小国之卿的收入是一倍于大夫的收入,国君的收入是十卿的俸禄。
次国之上卿的地位相当于大国中的正中间位置,中等相当于下等,下等相当于上等大夫。小国之上卿的地位相当于大国下的正中间位置,中等相当于上等大夫,下等相当于下等大夫。如果该国家有中士或下士,那么他们各自占据其上等的三分之一。
注释:
- 王者:指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
- 王制:指古代中国封建制度的规定或制度。
- 制禄爵:制定封爵等级。
- 公、侯、伯、子、男:古代中国的五种爵位等级。
- 田方千里:指土地面积广阔。
- 附庸:地位低下的诸侯国,依附于大诸侯国。
- 百亩:指农田的规模。
- 上农夫:指高级农民。
- 庶人:指平民百姓。
- 君:指诸侯国国君。
- 卿:指贵族官员。
- 大夫:指贵族官员。
- 元士:指低级贵族官员。
- 中士:中等级别的官员。
- 上士:高级官职的人。
赏析:
这是一段关于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文献,详细记录了各个等级的封爵制度及其对应的土地面积、收入等标准。通过对这段文本的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权力分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