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用地小大,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祭用数之仂。丧,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为越绋而行事。丧用三年之仂,丧祭,用不足曰暴,有余曰浩。祭,丰年不奢,凶年不俭。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
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三年之丧,自天子达,庶人县封,葬不为雨止,不封不树,丧不贰事,自天子达于庶人。丧从死者,祭从生者,支子不祭。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王制第五》解析
《王制第五: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用地小大,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祭用数之仂。丧,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为越绋而行事。丧用三年之仂,丧祭,用不足曰暴,有余曰浩。祭,丰年不奢,凶年不俭。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
赏析:
本篇描绘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家财政与资源的管理,强调在丰收或灾害年份对资源的不同使用策略。首句“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指出国家财政管理必须根据收成的季节性变化来进行。接着,文中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不同年份的丰歉来调整国家的开支和储备,以确保国家的基本运转和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文中还提到了关于祭祀、丧事以及农业储备的具体政策和规定,如“三年不祭”、“丰年不奢,凶年不俭”、“国无三年之蓄曰不足”等,这些都是古代社会对于资源管理和分配的具体操作原则。通过这样的叙述,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治理智慧,也体现了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文中的“支子不祭”这一细节,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族成员间尊卑等级的重视,同时也显示了对特定亲属关系在祭祀活动中的特殊处理。
整体而言,《王制第五》不仅是一篇关于国家财政管理的论述,更是一部古代社会治理的缩影,展示了古人在面对自然和社会挑战时的智慧和努力。
这首诗通过对各种社会活动的细致描述和规定,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精细和有序。通过对国家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管理,确保了国家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诗中的这些具体政策和操作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运作方式的重要窗口,也是今天我们治国理政时可以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