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冬行秋令,则白露早降,介虫为妖,四鄙入保;行春令,则胎夭多伤,国多固疾,命之曰逆;行夏令则水潦败国,时雪不降,冰冻消释。
【注释】
月令第六 《吕氏春秋》的“月令”部分,共有12篇,这是其中的第六篇。本篇是关于季节与气候变化规律的记载,着重论述了不同季节里应采取的不同政令措施。季冬(冬至后)行秋令,则白露早降,介虫为妖,四鄙入保;行春令,则胎夭多伤,国多固疾,命之曰逆;行夏令则水潦败国,时雪不降,冰冻消释。
【赏析】
本段主要论述了季节和气候变化对国家政治、人民生活的影响,指出如果违反了自然节律,就会带来不良的后果。文章首先指出如果冬季实行了秋季的政策(即少发或停发温暖之令),就会出现早霜、害虫滋生等现象,同时还会引发各种自然灾害,使边境地区进入警戒状态;如果春季实行了春季的政策(即过度地温暖),那么就会使得怀孕的妇女容易流产,国家也会发生许多疾病,这被称之为“逆”;如果夏季实行了夏季的政策(即过度地炎热),那么就会使得水灾泛滥、大雪不下、冰冻消融。这些论述都强调了要顺应自然的节律进行政令的制定和调整,否则就会导致不良后果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