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言之曰:「为上易事也,为下易知也,则刑不烦矣。」子曰:「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则爵不渎而民作愿,刑不试而民咸服。大雅曰:『仪刑文王,万国作孚。』」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故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亲之;信以结之,则民不倍;恭以莅之,则民有孙心。《甫刑》曰:『苗民罪用命,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是以民有恶德,而遂绝其世也。』」
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子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岂必尽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甫刑》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大雅曰:『成王之孚,下土之式。』」子曰:「上好仁,则下之为仁争先人。故长民者章志、贞教、尊仁,以子爱百姓;民致行己以说其上矣。《诗》云:『有梏德行,四国顺之。』」
我们来逐句解析这首诗:
- 子言之曰:「为上易事也,为下易知也,则刑不烦矣。」
- 孔子说:“对于上级来说,事情比较容易处理;对于下级来说,事情也容易理解,这样刑罚就不会繁琐了。”
- 子曰:「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则爵不渎而民作愿,刑不试而民咸服。大雅曰:『仪刑文王,万国作孚。』」
- 孔子说:“喜欢贤良像《缁衣》中的品德,厌恶邪恶像《巷伯》中的品行,这样君主的爵位就不会被亵渎,百姓就会发自内心地愿意遵从,刑罚也不会被试探而百姓都会顺从。大雅说:‘仪刑文王,万国作孚。’”
- 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故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亲之;信以结之,则民不倍;恭以莅之,则民有孙心。《甫刑》曰:『苗民罪用命,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是以民有恶德,而遂绝其世也。』」
- 孔子说:“民众通过教育和礼仪来培养德行,通过政策和法律来规范行为,那么民众就会有敬畏之心;民众通过政策和刑罚来管理,通过严厉的法律来约束,那么民众就会有逃避之心。所以君王治理人民,应以慈爱之心对待民众,民众就会亲近他;以诚信来结交民众,民众就不会背叛他;以恭敬的态度治理民众,民众就会有敬畏之心。大雅说:‘苗民犯罪用命行事,制定刑法,只有五种暴行叫做刑法。因此民众有了恶劣的品行,以至于断绝了世代。’”
- 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 孔子说:“下级对上级的命令服从还是不服从,取决于上级的行为。如果上级喜好这种东西,那么下面的人肯定会更加过分。所以上级所喜好和憎恶的东西,是不能不加以谨慎的,这是百姓的榜样啊。”
- 子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岂必尽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甫刑》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大雅曰:『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 孔子说:“大禹在位三年,他的百姓就因为仁慈而得以安宁生活,这并不表明他完全具有仁慈的心性。大雅说:‘赫赫师尹,民具尔瞻。’《甫刑》说:‘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大雅说:‘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 子曰:「上好仁,则下之为仁争先人。故长民者章志、贞教、尊仁,以子爱百姓;民致行己以说其上矣。《诗》云:『有梏德行,四国顺之。』」
- 孔子说:“当君王喜好仁的时候,下面的人也会争相表现仁的品质。因此治理人民的官员应当树立自己的志向,坚持正确的教育,尊重仁德,用慈爱之心爱护百姓;这样做,百姓就会自觉地按照君王的要求去做,从而使得君王满意。大雅说:‘有梏德行,四国顺之。’”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孔子关于政治道德和政治领导的深刻见解。孔子强调了领导者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对民众的影响。他认为,领导者的言行举止会对民众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用慈爱、诚信和恭敬的方式来治理国家,这样才能赢得民心,使社会和谐稳定。同时,他也指出了领导者在政治决策中应谨慎行事的重要性,以免误导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