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国家以宁,都邑以成,庶民以生;谁能秉国成,不自为正,卒劳百姓。《君雅》曰:『夏日暑雨,小民惟曰怨;资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

子曰:「下之事上也,身不正,言不信,则义不壹,行无类也。」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君陈》曰:『出入自尔师虞,庶言同。』《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一也。』」

子曰:「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故君子之朋友有乡,其恶有方;是故迩者不惑,而远者不疑也。《诗》云:『君子好仇。』」子曰:「轻绝贫贱,而重绝富贵,则好贤不坚,而恶恶不着也。人虽曰不利,吾不信也。《诗》云:『朋有攸摄,摄以威仪。』」子曰:「私惠不归德,君子不自留焉。《诗》云:『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诗句

  1. 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
  2. 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国家以宁,都邑以成,庶民以生;谁能秉国成,不自为正,卒劳百姓。《君雅》曰:夏日暑雨,小民惟曰怨;资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
  3. 下之事上也,身不正,言不信,则义不壹,行无类也。
  4.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君陈》曰:出入自尔师虞,庶言同。
  5. 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故君子之朋友有乡,其恶有方;是故迩者不惑,而远者不疑也。《诗》云:君子好仇。
  6. 轻绝贫贱,而重绝富贵,则好贤不坚,而恶恶不着也。人虽曰不利,吾不信也。《诗》云:朋有攸摄,摄以威仪。
  7. 私惠不归德,君子不自留焉。《诗》云: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译文

  1. 民众将君主视为自己的心,而君主将自己的安危寄托于民众身上。当内心坚定时,身心便得到舒展;当内心清明时,外在的礼节和态度也会显得庄重恭敬。民众如果对君主心怀好感,那么君主的行为就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君主如果喜爱民众,民众也会希望追随他。内心与外在相辅相成,共同成就一个国家;反之,如果君主忽视民众,国家就会衰败灭亡。正如《诗经》所说:“昔日我有位贤明公正的先王,他的言语清晰明了,国家的治理得当有序,城市和乡村因此得以建立,人民也因此得以安居乐业。谁能承担起国家的责任,而不自己首先端正自己的行为?最终导致百姓疲惫不堪。”
  2. “下事上”的原则要求,如果一个人在地位上没有做到正直诚实,他的言辞就不会被信任。如果一个人不能坚定地维护正直原则,他的行为就缺乏一致性。
  3. “言有物而行有格”意味着言论必须有实际的内容,行为必须有明确的准则。这样,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个人都能坚守自己的信念,即使面临死亡也不会失去名誉。因此,君子应该广泛学习、深入理解各种知识并加以实践。正如《君陈》所言:“无论是进出宫廷,还是日常交往,都应该遵循礼仪。
  4. 只有君子能够坚持正义,而小人则会歪曲正义。因此,君子的朋友圈中有清晰的分寸感,他们的厌恶和憎恶都有明确的理由;这样,亲近的人不会受到迷惑,而远方的人也不会产生疑虑。正如《诗经》所言:“君子喜欢结交朋友。
  5. 轻视贫苦、轻视卑贱,却过分重视财富、过分尊重地位。这样,对贤才的珍视就不够坚定。小人虽然表面上不喜欢你,但实际上心里还是喜欢你的。”
  6. “轻绝贫贱,而重绝富贵”,这会导致人们对贤良之士的信任减弱,而对那些恶人的恐惧和厌恶也随之消失。人们虽然认为这样做会不利,但我相信这是不可取的。《诗经》说:“朋友之间相互支持和帮助,互相关心和尊重。”

赏析

本段内容强调了君主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个人品德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孔子在这里提出了“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的观点,即一个统治者如果不能关心民众的福祉,最终可能会因为失去民心而导致国家的消亡。此外,孔子还强调了个人品德的重要性,指出如果一个人能够坚持正直、诚信,那么他的行为就能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尊重,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孔子还批评了一些统治者过于注重财富和地位,而忽视了对贤才的培养和珍视,这种短视的做法可能会导致对国家和社会的负面影响。通过这些论述,孔子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成功的领导者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关爱民众和重视人才的理念,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