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为王,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

《舂歌》

戚夫人悲苦生活与愤怒心声之诗篇

  1. 诗歌原文
    子为王,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
  2. 诗句翻译
    子指我,王为汉高祖;母即我,虏为俘虏。
    整天在舂米,暮色中度过,与死亡相伴。
    彼此相隔三千里,谁来告诉我你的消息。
  3. 注释
  • 子、母: 代词,代表自己和戚夫人。
  • 王、虏: 分别指汉高祖刘邦和被俘虏的戚夫人。
  • 舂薄暮: 表示日夜辛苦地舂米。
  • 常与死为伍: “常”表示经常,“与死为伍”表示与死亡相伴。
  • 相离三千里: 表示彼此相隔很远的距离。
  • 当谁使告女: 当是动词,意思是由谁来告诉你?女指戚夫人。
  1. 赏析
    《舂歌》作为戚夫人在永巷操杵舂作时自编自唱的伴歌,深刻描绘了其悲惨的生活境遇和强烈的情感波动。诗中通过“子为王,母为虏”直接点明身份差异带来的苦难,而“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则生动地展现了戚夫人在劳碌中度日如年的生活状态。特别是“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一句,透露出戚夫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同时也表达了对外界联系的渴望。

整首诗的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将一位受尽折磨的弱女子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是戚夫人个人命运的象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命运的残酷现实。千百年来,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成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舂歌》不仅是一首关于个人遭遇的抒情诗,更是一首反映时代悲剧和社会不公的作品。它的出现不仅揭示了历史的一面,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社会反思和文化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