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在躬,而不知其名为罔。其未有烛而有后至者,则以在者告。道瞽亦然。凡饮酒为献主者,执烛抱燋,客作而辞,然后以授人。执烛不让,不辞,不歌。洗盥执食饮者勿气,有问焉,则辟咡而对。为人祭曰致福;为己祭而致膳于君子曰膳;祔练曰告。凡膳告于君子,主人展之,以授使者于阼阶之南,南面再拜稽首送;反命,主人又再拜稽首。其礼:大牢则以牛左肩、臂臑、折九个,少牢则以羊左肩七个,特豕则以豕左肩五个。国家靡敝,则车不雕几,甲不组縢,食器不刻镂,君子不履丝屦,马不常秣。

【注释】

少仪:礼书的篇名。古代祭祀礼仪中规定的一种仪式,主要指为神主、祖先和宾客献祭等。

衣服在躬,而不知其名为罔:意思是说穿着祭服,但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烛:火把。

瞽:盲人,这里指乐官。

执烛不让,不辞,不歌:手里拿着火把但不谦让,不谢绝,不唱歌。

辟咡:闭口不言的样子,是“咳”的古音。

大牢:古代祭祀时用的牛、羊、豕等,都是用整头牲体作为祭品。

特豕:古代祭祀用猪只有一只腿的。

靡敝:疲弊,困顿。

车不雕几:车子装饰得不华丽。

组縢:系在衣领上的绳索。

食器不刻镂:食器上雕刻花纹。

君子不履丝屦:贵族们不穿用丝织品做成的鞋子。

马不常秣:马匹不吃饲料。

【赏析】

《少仪》是《周礼》中关于礼制的部分,主要记述了祭祀礼仪的规定。本诗是其中一篇,讲述了祭祀前的准备过程。

第一句:“衣服在躬,而不知其名为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穿着祭服,但并不知道它的名称。这里的“罔”是祭祀时的服饰,用来遮挡身体。

第二句:“其未有烛而有后至者,则以在者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点燃蜡烛而有人迟到了,那么应该告诉那些已经点起蜡烛的人。

第三句:“道瞽亦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乐官(瞽)也如此做,那就不对。因为乐官的职责是为祭祀奏乐,而不是去点蜡烛。

第四句:“凡饮酒为献主者,执烛抱燋,客作而辞,然后以授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凡是要为祭祀献酒的人,拿着火把抱着火把,客人开始演奏的时候,主人要向客人表示感谢。然后交给别人。

第五句:“执烛不让,不辞,不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拿着火把的人不谦让,不说“谢谢”,也不唱歌。

第六句:“洗盥执食饮者勿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负责洗手、洗脸的人不要生气。

第七句:“有问焉,则辟咡而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有问题,就要闭上嘴回答。

第八句:“为人祭曰致福;为己祭而致膳于君子曰膳;祔练曰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别人祈祷祝福叫做“致福”;为自己祈祷祝福并且把食物献给君子叫做“膳”;为死者举行祭礼叫做“告”。

第九句:“凡膳告于君子,主人展之,以授使者于阼阶之南,南面再拜稽首送;反命,主人又再拜稽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所有的膳食都要向君子报告,主人要把膳食展开,交给使者。使者要从东边的台阶下向南站着,面向南方两次鞠躬拜谢后再送走。使者回来后,主人要再次鞠躬拜谢。

第十句:“其礼:大牢则以牛左肩、臂臑、折九个,少牢则以羊左肩七个,特豕则以豕左肩五个。”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祭祀所用的牛羊猪的数量根据不同的等级来决定。

最后一句:“国家靡敝,则车不雕几,甲不组縢,食器不刻镂,君子不履丝屦,马不常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国家疲惫不堪,那么车的装饰就不华丽了,铠甲上没有饰物,食器上没有花纹,贵族们不穿丝制的鞋,马也不吃饲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