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诸侯及其大祖,大夫士有大事,省于其君,干祫,及其高祖。
牧之野,武王之大事也。既事而退,柴于上帝,祈于社,设奠于牧室。遂率天下诸侯,执豆笾,逡奔走;追王大王亶父、王季历、文王昌;不以卑临尊也。上治祖祢,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缪,别之以礼义,人道竭矣。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所且先者五,民不与焉。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四曰使能,五曰存爱。五者一得于天下,民无不足、无不赡者。五者,一物纰缪,民莫得其死。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
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大传第十六:礼之不王者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诸侯及其大祖,大夫士有大事省于其君,干祫及其高祖。牧之野武王之大业也,既事而退,柴于上帝,祭于社,设奠于牧室。遂归命乎天下,言犹在耳,德音孔昭,人心咸举。

诗中描述的牧之野是周武王战胜商纣王的地方,此事件对周朝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牧之野》出自《诗经》,是一首充满史诗色彩的作品,通过牧野之战,展示了周武王的雄才大略和崇高德行。

诗中的“王禘其祖之所自出”,意指周武王通过祭祀自己的祖先,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

“乃命鲁公,俾侯于东”描述了周武王任命鲁公去东方执行任务的情景,体现了周武王对国家统一和治理的重视。

牧之野不仅是军事上的要地,更是政治和文化的重要象征。周武王在此地的胜利,不仅结束了长期的战乱,也为后世树立了和平与正义的典范。

诗句中的“享以骍牺”指的是用赤色的牲畜进行祭祀,这是古代一种重要的礼仪行为,象征着对神灵的虔诚和敬畏。

此诗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孝道”的重要性,强调对祖先的尊敬和崇拜是维护家族和谐与社会秩序的基础。

“皇祖后稷”提到了周人的始祖——后稷,他被认为是农业文明的创始人,对中华民族的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享以骍牺”中所使用的动物,通常被视为神圣的象征。这种祭祀仪式不仅仅是对祖先的追念,也是对未来子孙的一种期望和祝福。

“牧之野”作为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政治意义。它不仅是周武王实现统一的重要舞台,也是儒家文化中“仁爱”和“礼制”理念的实践场所。

这首诗通过对牧之野战役的描绘,展现了周武王的英勇形象和高尚品德,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诗中的“天亦革命”意味着周武王的胜利为天下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变革,象征着新时代的到来。

[14] 这首诗通过牧之野之战,歌颂了周武王的伟大成就和伟大品质。同时,它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以及文化繁荣的美好祝愿。

[15] 牧之野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更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代表着团结、力量和智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