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之丧何也?曰:称情而立文,因以饰群,别亲疏贵践之节,而不可损益也。故曰:无易之道也。创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三年者,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斩衰苴杖,居倚庐,食粥,寝苫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思慕未忘,然而服以是断之者,岂不送死者有已,复生有节哉?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知爱其类;今是大鸟兽,则失丧其群匹,越月逾时焉,则必反巡,过其故乡,翔回焉,鸣号焉,蹢躅焉,踟蹰焉,然后乃能去之;小者至于燕雀,犹有啁之顷焉,然后乃能去之;故有血气之属者,莫知于人,故人于其亲也,至死不穷。将由夫患邪淫之人与,则彼朝死而夕忘之,然而从之,则是曾鸟兽之不若也,夫焉能相与群居而不乱乎?将由夫修饰之君子与,则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若驷之过隙,然而遂之,则是无穷也。故先王焉为之立中制节,壹使足以成文理,则释之矣。

三年之礼,是为何而来?回答是:“根据真情来设立礼节,以此来修饰人们的群体行为,区分亲疏贵贱的礼仪,这是无法更改的。”所以,说“没有改变之道”。创巨痛久,愈迟愈难。三年之丧,是为了表达至深的哀痛,至高的敬意。斩衰、麻杖、倚庐、粥食、苫枕块睡,都是对至深哀痛的表现。而二十五月之丧礼结束之后,哀痛未尽,思念未忘,于是用这些礼节来断绝思念之情,这难道不是一种送葬有止境,再生有节制吗?凡是在天地之间的人,都有血气和同类,必定有知识,而有知者莫不了解爱惜同类。大鸟兽失去同类后,过一个月甚至几个月,就会返回并巡游它的故乡,飞翔来回,发出鸣叫声,徘徊不前,然后才离去;小的如燕子、麻雀等,还有啁啾的时候,然后才离去;因此说,有血气的人,莫不知道爱其同类。所以在亲人身上,人们至死不渝。如果是那些患邪淫的人,他们早晨死后,晚上就忘记了,却仍然跟着他走,那就连鸟兽还不如了,怎么能和他们群居而不乱呢?如果是那些修整仪礼的君子,那么二十五月之丧,就像驷马经过缝隙那样迅速完成,然而还是遵循这一礼节,那就是无穷无尽。所以先王为此设置中制节度,使得它足以成文理,那么就停止它吧。

赏析:

《三年问》是一篇以论礼的文章。作者从礼的本质和起源谈起,认为礼是“因人情之自然”而成文,“称情而立文”,使“饰群”、“别亲疏贵践之节”,“不可损益也”。作者还指出,三年之丧的礼仪,就是用来“至痛极”和“思慕未忘”的,“将由夫患邪淫之人与”,则是朝死夕忘;“将由夫修饰之君子与”,则是二十五月而毕。由此说明,三年之丧的礼仪是“无穷也”。最后提出,先王为之立中制节,一使足以成文理,则释之矣。

文章开头,作者以设问的形式提出问题:三年之礼,是为何而来?回答时引用了孔子的话:“三年之丧,为至痛极也。”接着指出,三年之丧的礼仪是用来表示至深的哀痛和最高的敬意的。文章还进一步解释,三年之丧的礼仪之所以不能变更,是因为“创巨痛甚”,需要时间来恢复体力和精神。同时,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礼的本质是“称情而立文”。这种礼法制度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彼此,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文章详细解释了三年之丧的礼仪内容。其中提到了一些具体的仪式和规定,例如斩衰、麻杖、倚庐、粥食、苫枕块睡等。这些仪式都是为了表达至深哀痛和最高敬意而制定的。作者还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让人们更加珍视彼此的感情和亲情。

文章还进一步讨论了礼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作者认为,礼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最初,人们只是简单地遵守一些规则和禁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规则和禁忌变得越来越复杂和繁琐。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即遵守礼仪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相处和沟通。

文章还探讨了礼的作用和意义。作者认为,礼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约束和要求。它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和道德观念。只有当人们都能够遵守礼仪时,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和稳定。

文章最后一段再次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者指出,先王之所以能够制定出这样的礼仪规定,是因为他们深知人们内心的需求和愿望。通过这样的礼仪规定,可以使人们在情感上得到满足和安慰。同时,也能够促使人们更加珍惜彼此的感情和亲情。

这篇文章通过对三年之丧礼仪的详细解读和分析,展示了古代礼法制度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也为我们理解和借鉴古代礼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