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用骍犊。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坛,祭四时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
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变也。七代之所以更立者:禘、郊、宗、祖;其余不变也。
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曰鬼。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皆月祭之;显考庙,祖考庙,享尝乃止。去祖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为鬼。大夫立三庙二坛,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享尝乃止。显考祖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适士二庙一坛,曰考庙,曰王考庙,享尝乃止。皇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官师一庙,曰考庙。王考无庙而祭之,去王考曰鬼。庶士庶人无庙,死曰鬼。
诗歌原文:
祭法第二十三
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译文:
祭法是记录古代祭祀礼仪的文献,其中第二十三是关于五帝和三王的祭祀仪式。有虞氏、夏后氏、殷人和周人在祭祀黄帝、喾帝、颛顼帝、尧帝、鲧帝、冥帝、契王、汤王时都分别进行了不同的祭仪。有虞氏在春天举行祭祀,祭祀的对象是黄帝,然后到郊外进行郊祀;夏后氏则在夏天举行祭祀,祭祀的对象是黄帝,再进行一个叫做鲧帝的天神的祭祀;殷人则是在秋天举行祭祀,祭祀的对象是喾帝,然后再去郊祀冥帝;至于周人,他们在冬天举行祭祀,祭祀的对象是喾帝,然后在郊外祭祀稷帝,最后又回到了文王和武王的祭礼中。
注释:
- 这段文字描述了中国上古时期不同朝代的祭祀制度和仪式,反映了古人对天地神灵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 文中提到的五帝和三王分别是传说中的五位帝王和三位君王,他们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祖先和领导者。
- 祭祀仪式在不同的季节进行是为了顺应自然规律和节气变化,表达了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的理解与顺应。
- 文中提及的天神、地祇以及人鬼是指各种神祗和人类的祖先,这些神明被视为保护和保佑人类的力量。
- 祭法不仅是一篇关于祭祀制度的文献,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赏析:
这首诗虽然简短,但却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观念和社会秩序。通过对祭法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天地、神灵的尊敬与依赖,以及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诗中的祭祀仪式还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和个人身份的认同,通过祭祀活动,人们能够表达对祖先的纪念以及对神明的祈求,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