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者何也?爵也。三日授子杖,五日授大夫杖,七日授士杖。或曰担主,或曰辅病,妇人童子不杖,不能病也。百官备,百物具,不言而事行者,扶而起;言而后事行者,杖而起;身自执事而后行者,面垢而已。秃者不ヮ,伛者不袒,跛者不踊,老病不止酒肉。凡此八者,以权制者也。
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懈。期悲哀,三年忧,恩之杀也。圣人因杀以制节,此丧之所以三年,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此丧之中庸也,王者之所常行也。《书》曰:“高宗谅ウ,三年不言”,善之也。王者莫不行此礼。何以独善之也?曰:高宗者武丁。武丁者,殷之贤王也。继世即位而慈良于丧,当此之时,殷衰而复兴,礼废而复起,故善之。善之,故载之书中而高之,故谓之高宗。三年之丧,君不言,《书》云:“高宗谅ウ,三年不言”,此之谓也。然而曰“言不文”者,谓臣下也。礼斩衰之丧,唯而不对;齐衰之丧,对而不言;大功之丧,言而不议;缌小功之丧,议而不及乐。

《礼记 丧服四制》是《礼记》中的最后一篇,由西汉时期的戴胜编入。文章主要讲述了有关丧服的规定,旨在通过服丧的方式表达对死者的尊敬与怀念。下面将对原文进行逐句释义及赏析:

  1. 杖者何也?
  • 杖者何也?:问的是“杖”的作用是什么。
  • 爵也。:在古代,“杖”是用来扶持身体的,类似于现代的手杖。在这里指的是一种辅助行走的工具。
  • 三日授子杖,五日授大夫杖,七日授士杖。:这是根据死者的身份和地位来决定其接受杖的时间。
  • 或曰担主,或曰辅病,妇人童子不杖,不能病也。:关于为何给予杖的原因,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是为了照顾病人,但文中指出妇人和儿童由于无法承受这种负担而不能使用。
  • 百官备,百物具,不言而事行者,扶而起;言而后事行者,杖而起;身自执事而后行者,面垢而已。:这句话描述了不同身份的人在需要时如何得到帮助。官员们不需要行动时,会被扶着站起来;如果需要行动,则使用杖辅助。而普通百姓则需要自己承担这些劳动。
  • 秃者不ヮ,伛者不袒,跛者不踊,老病不止酒肉。:这里规定了特定情况下的礼仪要求,如秃顶的人不需要梳头,弯腰的人不需要脱衣露体等,体现了对老年人和病患的尊重。
  • 凡此八者,以权制者也。:总结上述情况,这些规矩是根据权力和实际情况制定的。
  1. 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懈。期悲哀,三年忧,恩之杀也。
  • 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懈。:开始时,人们不会怠慢也不会拖延,表示对逝者的尊敬。
  • 期悲哀,三年忧,恩之杀也。:持续一年的时间来哀悼和纪念逝者,这反映了对逝者的深情厚谊和对生命的尊重。
  • 圣人因杀以制节,此丧之所以三年,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此丧之中庸也,王者之所常行也。《书》曰:“高宗谅ウ,三年不言”,善之也。:孔子认为,通过哀伤的长短来调节人的行为是一种美德。这里提到的“高宗”是指商朝的武丁,他因其高尚的品质而被描述为“高宗谅ウ”,意思是他在三年的哀悼中没有说任何话,以示对他的崇敬。
  • **何以独善之也?曰:高宗者武丁。武丁者,殷之贤王也。”:为什么只有武丁被特别称赞呢?因为他是商朝的杰出君主,具有高尚的品质和领导才能。
  • 继世即位而慈良于丧,当此之时,殷衰而复兴,礼废而复起,故善之。:武丁在位期间,国家虽然经历了衰落和复兴的过程,但孝道和礼仪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 善之,故载之书中而高之,故谓之高宗。:因为孝道和礼仪的重要性,所以被记载在书籍中并加以推崇。
  • 三年之丧,君不言,《书》云:“高宗谅ウ,三年不言”,此之谓也。:“三年之丧”是指在哀悼期间,君主应该避免说话,以免分散人们对逝者的思念。
  • 然而曰“言不文”,者谓臣下也。:然而有些人批评这种做法过于繁琐,这是针对臣子来说的。
  • 礼斩衰之丧,唯而不对;齐衰之丧,对而不言;大功之丧,言而不议;缌小功之丧,议而不及乐。:不同的丧服有不同的礼仪要求。斩衰丧服是最重的,只需要行礼即可;而大功、小功和缌麻丧服则有更多的礼仪要求。

《礼记》中的这段内容不仅展示了古代社会对于丧服的规定和礼仪的重视,还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于亲情、孝道和礼仪的高度重视。通过对这段文字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习俗和道德观念,以及儒家思想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