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之适长殇,车三乘;公之庶长殇,车一乘;大夫之适长殇,车一乘。

公之丧,诸达官之长,杖。

君于大夫,将葬,吊于宫;及出,命引之,三步则止。如是者三,君退;朝亦如之,哀次亦如之。五十无车者,不越疆而吊人。

季武子寝疾,蟜固不说齐衰而入见,曰:「斯道也,将亡矣;士唯公门说齐衰。」武子曰:「不亦善乎,君子表微。」及其丧也,曾点倚其门而歌。

大夫吊,当事而至,则辞焉。吊于人,是日不乐。妇人不越疆而吊人。行吊之日不饮酒食肉焉。吊于葬者必执引,若从柩及圹,皆执绋。丧,公吊之,必有拜者,虽朋友州里舍人可也。吊曰:「寡君承事。」主人曰:「临。」君遇柩于路,必使人吊之。大夫之丧,庶子不受吊。妻之昆弟为父后者死,哭之适室,子为主,袒免哭踊,夫入门右,使人立于门外告来者,狎则入哭;父在,哭于妻之室;非为父后者。哭诸异室。有殡,闻远兄弟之丧,哭于侧室;无侧室,哭于门内之右;同国,则往哭之。

诗句及译文

  • 君之适长殇,车三乘;公之庶长殇,车一乘;大夫之适长殇,车一乘
    这句诗描述了不同的等级和关系在丧礼上的车辆安排。“君”指的是国君,“公”指诸侯,而“大夫”则是指贵族中的高级官员。根据与逝者的关系远近,车辆的数量和规格有所区别,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差异。

  • 公之丧,诸达官之长,杖
    这句话表明了在诸侯的葬礼上,地位最高的官员需要使用手杖作为标志其哀悼的礼节之一。这种规定反映了古代对于哀悼仪式的重视程度。

  • 君于大夫,将葬,吊于宫;及出,命引之,三步则止
    这一句描绘了国君对大夫进行葬礼时的礼仪过程,包括前往墓地、到达后开始吊唁、以及离开时的礼貌行为。这些细节展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哀悼礼仪的严格规范。

  • 季武子寝疾,蟜固不说齐衰而入见,曰:「斯道也,将亡矣;士唯公门说齐衰」
    这里描述了一个名叫季武子的官员生病的情况。其中,“蟜固”可能是他的侍从或是亲属,他对季武子穿着齐衰(一种特定的丧服)进入病房表示不满。这里的“说齐衰”是季武子在病中仍坚持穿着齐衰,显示出他对于哀悼仪式的执着和重视。

  • 及其丧也,曾点倚其门而歌
    这是对曾点的记述,一个著名的春秋时期的人物。在季武子去世的时候,他倚靠在季武子的门前唱歌。这个行为可能反映出曾点对季武子去世的哀悼之情,或者是他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悲伤与不屈。

  • 大夫吊,当事而至,则辞焉。吊于人,是日不乐
    这段文字讲述了大夫之间相互吊唁的规矩。当有事情发生时,如果涉及到的是一个非亲非故的人,那么应该婉言拒绝吊唁。吊唁之日,大夫的心情通常不会愉快,因为这意味着要面对他人的不幸。

  • 妇人不越疆而吊人
    这句话说明了妇女参与吊唁的规则限制。她们不能越过国境去慰问他人,这是对女性角色的一种传统限定。

  • 行吊之日不饮酒食肉焉
    在吊唁的过程中,当天不喝酒也不吃肉。这一习俗强调了在哀悼期间保持哀伤情绪的重要性。

  • 吊于葬者必执引,若从柩及圹,皆执绋
    这是关于吊唁过程中的一种规定。当吊唁者前往参加葬礼时,必须手持引导棒以引导棺木,直到棺材被放入墓穴。这一行为象征着对逝者的尊敬和哀悼。

  • 丧,公吊之,必有拜者,虽朋友州里舍人可也
    此句表明在公侯级别的丧事中,接受吊唁的人必须下跪行礼以示尊重,即使是朋友或邻里也不例外。这显示了古代社会中对于丧事的严肃态度和对长辈或尊贵人士的尊敬。

  • 吊曰:「寡君承事」主人曰:「临」
    这句话描述了在吊唁过程中的对话。“寡君承事”意味着死者的儿子代为接待吊唁者并处理事务,而“临”则是主人亲自出来迎接吊唁者。这种互动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社会结构和礼仪规范。

赏析

本诗通过简洁的文字描绘了春秋时期不同身份的人对待丧事的不同态度和做法。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哀悼仪式的重视程度和等级观念。诗中的语言虽然简单,但富含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