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殷已悫,吾从周。」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之幽之故也。既封,主人赠,而祝宿虞尸。既反哭,主人与有司视虞牲,有司以几筵舍奠于墓左,反,日中而虞。葬日虞,弗忍一日离也。是月也,以虞易奠。卒哭曰成事,是日也,以吉祭易丧祭,明日,祔于祖父。其变而之吉祭也,比至于祔,必于是日也接–不忍一日末有所归也。殷练而祔,周卒哭而祔。孔子善殷。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茢执戈–恶之也;所以异于生也。丧有死之道焉。先王之所难言也。丧之朝也,顺死者之孝心也,其哀离其室也,故至于祖考之庙而后行。殷朝而殡于祖,周朝而遂葬。
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
诗句
孔子曰:「殷已悫,吾从周。」
译文
孔子说:“殷代的人已经很诚实,我跟随周朝。”
注释
- 殷:指商朝。
- 悫:诚实、诚信。
- 吾从周:表示孔子尊重并学习周朝的制度和文化。
赏析
这句诗反映了孔子对不同朝代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尊重与选择。通过对比殷朝的诚实与周朝的礼仪文化,孔子表达了他对道德和礼仪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吾从周”也体现了他的文化保守主义立场和推崇周礼的文化倾向。
诗句
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之幽之故也。
译文
将墓地安放于北方,这是遵循了三代的礼仪,也是出于对祖先的怀念。
注释
- 北首:古代丧葬习俗,将死者的头部朝向北方,以示尊敬和思念。
- 三代之达礼:指夏、商、周三个朝代中,最为重视礼仪和道德规范的时期。
- 幽之故:指对祖先的纪念和追怀之情。
赏析
此句展示了孔子尊重传统丧葬礼仪的态度,同时也透露出他对祖先的深切怀念之情。通过将墓地安放在北方,孔子表达了对先祖的敬意和对家族历史的尊重。同时,这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道德和礼仪的重视。
诗句
既封,主人赠,而祝宿虞尸。
译文
完成埋葬仪式后,主人赠送祭品给巫师或祭司(虞尸),并由他们进行祭祀。
注释
- 既封:完成了埋葬工作。
- 祝宿虞尸:指的是在完成葬礼后,由巫师或祭司继续进行祭祀仪式。
赏析
这两句诗描述了葬礼结束后的祭祀活动。通过这种仪式,可以认为孔子强调了葬礼不仅仅是对逝者的哀悼,更是对其生命的延续和纪念,以及对家族和社会关系的一种维护。同时,这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宗教和巫术的依赖。
诗句
既反哭,主人与有司视虞牲,有司以几筵舍奠于墓左,反,日中而虞。葬日虞,弗忍一日离也。
译文
完成反哭仪式后,主人和官员检查祭祀用的牲畜,官员用几案和祭坛等物品设置在墓地左侧,完成后返回。在完成葬礼后的一天举行祭奠仪式。不忍一天离开他/她。
注释
- 既反哭:反哭是中国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意味着从哀悼转向对亡者的追思和纪念。
- 虞牲:这里指用于祭祀的牛、羊等牺牲。
- 几筵舍奠:几案和祭坛等物品用于安置祭祀用的牺牲。
- 有司:指负责管理丧葬事务的官员。
- 弗忍一日离也:不忍心让亡者在世一天就离开自己。
赏析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葬礼结束后祭祀活动的高度重视,认为这是对逝者的一种悼念和纪念,同时也是为了维护家族和社会的秩序与和谐。同时,这也体现了孔子对于生死观的独特理解。他认为人死后应该继续被纪念和尊重,而不是完全消失。这种观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非常罕见的,显示了孔子思想的深邃与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