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侵陈,斩祀杀厉,师还出竟,陈大宰嚭使于师。夫差谓行人仪曰:「是夫也多言,盍尝问焉;师必有名,人之称斯师也者,则谓之何?」大宰嚭曰:「古之侵伐者,不斩祀、不杀厉、不获二毛;今斯师也,杀厉与?其不谓之杀厉之师与?」曰:「反尔地,归尔子,则谓之何?」曰:「君王讨敝邑之罪,又矜而赦之,师与,有无名乎?」

颜丁善居丧:始死,皇皇焉如有求而弗得;及殡,望望焉如有从而弗及;既葬,慨焉如不及其反而息。

子张问曰:「《书》云:『高宗三年不言,言乃欢。』有诸?」仲尼曰:「胡为其不然也?古者天子崩,王世子听于冢宰三年。」

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杜蒉自外来,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杜蒉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平公呼而进之曰:「蒉,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大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蒉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蒉洗而扬觯。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无废斯爵也。」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

《檀弓下》出自古代文献《礼记》,其内容涉及丧礼的礼仪和道德规范。下面将逐句进行解读:

  1. 君之适长殇(国君为长殇举行的礼仪): 君之适长殇,车三乘。这里的”适长殇”指的是国君或诸侯对已故长者举行的一种哀悼仪式。长殇是对逝者年龄的一种尊称,表示逝者已经过世三年。因此,在执行这种礼仪时,需要使用三辆载有丧车的马车来象征性地运送逝者的灵魂。

  2. 公之庶长殇(诸侯对已故长者举行的礼仪): 公之庶长殇,车一乘。这里提到的是对于其他等级诸侯的礼仪,即诸侯对已故的次一级的长者举行哀悼仪式。同样使用一乘车辆,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并象征性地传达哀思。

  3. 大夫之适长殇(大夫对已故长者举行的礼仪): 大夫之适长殇,车一乘。最后提及的是大夫阶层对长者的哀悼方式,同样使用一辆丧车,以示尊重和纪念逝者。

  4. 公之丧(诸侯的丧事处理): 公之丧,诸达官之长杖。这里描述的是诸侯去世后的丧事安排。根据《礼记》的规定,当一个诸侯去世时,他的亲属和高级官员需要持杖以示哀悼。这里的“达官之长”指的是地位较高的官员。

  5. 君于大夫(国君对待大夫的处理): 君于大夫,将葬,吊于宫;及出,命引之,三步则止。这里描述了国君对待大夫去世后葬礼的态度。在送葬过程中,国君会前往慰问,并在到达埋葬地点后命令引导丧车前行几步,但不会超过三步,以此表达哀悼之情。

《檀弓下》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丧礼制度,还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通过对这些礼仪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秩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