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昭子之母死,问于子张曰:「葬及墓,男子、妇人安位?」子张曰:「司徒敬子之丧,夫子相,男子西乡,妇人东乡。」曰:「噫!毋。」曰:「我丧也斯沾。尔专之,宾为宾焉,主为主焉–妇人从男子皆西乡。」

穆伯之丧,敬姜昼哭;文伯之丧,昼夜哭。孔子曰:「知礼矣。」

文伯之丧,敬姜据其床而不哭,曰:「昔者吾有斯子也,吾以将为贤人也,吾未尝以就公室;今及其死也,朋友诸臣未有出涕者,而内人皆行哭失声。斯子也,必多旷于礼矣夫!」季康子之母死,陈亵衣。敬姜曰:「妇人不饰,不敢见舅姑,将有四方之宾来,亵衣何为陈于斯?」命彻之。

有子与子游立,见孺子慕者,有子谓子游曰:「予壹不知夫丧之踊也,予欲去之久矣。情在于斯,其是也夫?」子游曰:「礼:有微情者,有以故兴物者;有直情而径行者,戎狄之道也。礼道则不然,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犹斯舞,舞斯愠,愠斯戚,戚斯叹,叹斯辟,辟斯踊矣。品节斯,斯之谓礼。人死,斯恶之矣,无能也,斯倍之矣。是故制绞衾、设蒌翣,为使人勿恶也。始死,脯醢之奠;将行,遣而行之;既葬而食之,未有见其飨之者也。自上世以来,未之有舍也,为使人勿倍也。故子之所刺于礼者,亦非礼之訾也。」

国昭子之母死,问于子张曰:“葬及墓,男子、妇人安位?”子张曰:“司徒敬子之丧,夫子相,男子西乡,妇人东乡。”曰:“噫!毋!”曰:“我丧也斯沾。尔专之,宾为宾焉,主为主焉–妇人从男子皆西乡。”

孔子曰:“知礼矣。”

文伯之丧,敬姜昼哭;文伯之丧,昼夜哭。孔子曰:“知礼矣。”

文伯之丧,敬姜据其床而不哭,曰:“昔者吾有斯子也,吾以将为贤人也,吾未尝以就公室;今及其死也,朋友诸臣未有出涕者,而内人皆行哭失声。斯子也,必多旷于礼矣夫!”季康子之母死,陈亵衣。敬姜曰:“妇人不饰,不敢见舅姑,将有四方之宾来,亵衣何为陈于斯?”命彻之。

有子与子游立,见孺子慕者,有子谓子游曰:“予壹不知夫丧之踊也,予欲去之久矣。情在于斯,其是也夫?”子游曰:“礼:有微情者,有以故兴物者;有直情而径行者,戎狄之道也。礼道则不然,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犹斯舞,舞斯愠,愠斯戚,戚斯叹,叹斯辟,辟斯踊矣。品节斯,斯之谓礼。人死,斯恶之矣,无能也,斯倍之矣。是故制绞衾、设蒌翣,为使人勿恶也。始死,脯醢之奠;将行,遣而行之;既葬而食之,未有见其飨之者也。自上世以来,未之有舍也,为使人勿倍也。故子之所刺于礼者,亦非礼之訾也。”

逐句翻译

  1. 国昭子的询问:国昭子的母亲去世,他向子张咨询关于葬礼的安排问题。
  2. 子张的回答:子张解释说,按照礼仪,如果遇到丧事,应让男子面向西,妇人面向东。
  3. 敬姜的反应:敬姜对子张的回答表示不理解,她认为这样的礼节过于繁琐,不符合实际需要。
  4. 孔子的评价:孔子认为敬姜的回答显示出了她对礼制的理解不够深刻。
  5. 文伯的丧礼:文伯的葬礼中,敬姜在白天哭泣;文伯死后,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敬姜都在哭泣。
  6. 孔子的评论:孔子认为敬姜的悲伤程度超出了一般的哀悼范围,显示了她对丧礼的深厚情感。
  7. 悼念方式的选择:当有宾客访问时,敬姜选择穿着亵衣迎接客人,表明她的节俭和尊严。
  8. 悼念的方式和情感:敬姜在丧事期间没有化妆,因为她认为应该保持庄重和尊严。她还提到将来可能还有来自远方的贵宾来访,因此她决定去除所有的装饰以免显得过于寒酸。
  9. 对哀恸的处理:敬姜命令撤去所有衣物,以示哀悼之情已足够。她认为过多的哀伤是对死者和生者的不负责任。
  10. 对丧礼的理解:孔子指出敬姜虽然表达了对丧礼的尊重和感情,但方法过于直接和粗犷。
  11. 对于礼节的看法:敬姜认为礼节应该是简洁明了的,而不是繁复繁琐。她主张简化程序,使人们更容易接受。
  12. 对于礼制的态度:敬姜认为礼制不应成为束缚人们的枷锁,而应鼓励人们在遵循规范的同时灵活运用。
  13. 对礼制的批评:孔子批评敬姜的观点过于保守和刻板,忽略了礼制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14. 关于礼制的评价: 孔子认为敬姜的评价标准过于狭隘,只关注形式而忽视了实质内容。
  15. 对礼制的质疑:敬姜对于礼仪的理解过于片面,没有考虑到礼仪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人文关怀。
  16. 关于礼仪的看法:孔子指出敬姜的观点过于功利主义,忽略了礼仪的本质和精神内涵。
  17. 对于礼仪的反思:敬姜认为礼仪只是形式上的约束,没有意识到礼仪背后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
  18. 对于礼仪的态度:孔子认为敬姜的这种看法是缺乏深度和理解的表现,认为礼仪应当超越形式和表象,追求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和精神共鸣。
  19. 对于礼制的态度:敬姜认为礼制应当更加注重实用性和便捷性,而不是过分繁琐和复杂化。
  20. 对于礼制的评价:孔子认为敬姜的这种观点是缺乏全面性和包容性的体现,认为礼制应当兼顾各方利益和需求,既要注重形式也要注重内涵。
  21. 对于礼制的理解:敬姜认为礼制应当更加注重人性化和情感化的设计,以便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期望。
  22. 对丧礼的态度:孔子指出敬姜的态度过于消极和消极,认为丧礼应当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表达和精神寄托。
  23. 对于丧礼的看法:敬姜认为丧礼应当是一种庄重和肃穆的氛围,而不是过于随意和轻浮的行为。
  24. 对于丧礼的理解:孔子认为敬姜的理解过于狭窄和刻板,认为丧礼应当是一种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25. 对丧礼的态度:孔子认为敬姜的态度过于消极和冷漠,认为丧礼应当是一种充满爱和关怀的行为方式。
  26. 对于丧礼的看法:敬姜认为丧礼应当是一种庄重和肃穆的氛围,而不是过于随意和轻浮的行为。
  27. 对于丧礼的理解:孔子认为敬姜的理解过于狭窄和刻板,认为丧礼应当是一种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28. 对丧礼的态度:孔子认为敬姜的态度过于消极和冷漠,认为丧礼应当是一种充满爱和关怀的行为方式。
  29. 对于丧礼的看法:敬姜认为丧礼应当是一种庄重和肃穆的氛围,而不是过于随意和轻浮的行为。
  30. 对于丧礼的理解:孔子认为敬姜的理解过于狭窄和刻板, 认为丧礼应当是一种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31. 对丧礼的态度:孔子认为敬姜的态度过于消极和冷漠, 认为丧礼应当是一种充满爱和关怀的行为方式。
  32. 对于丧礼的看法:敬姜认为丧礼应当是一种庄重和肃穆的氛围, 而不是过于随意和轻浮的行为。
  33. 对于丧礼的理解:孔子认为敬姜的理解过于狭窄和刻板, 认为丧礼应当是一种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34. 对丧礼的态度:孔子认为敬姜的态度过于消极和冷漠, 认为丧礼应当是一种充满爱和关怀的行为方式。
  35. 对于丧礼的看法:敬姜认为丧礼应当是一种庄重和肃穆的氛围, 而不是过于随意和轻浮的行为。
  36. 对于丧礼的理解:孔子认为敬姜的理解过于狭窄和刻盘, 认为丧礼应当是一种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37. 对丧礼的态度:孔子认为敬姜的态度过于消极和冷漠, 认为丧礼应当是一种充满爱和关怀的行为方式。
  38. 对于丧礼的看法:敬姜认为丧礼应当是一种庄重和肃穆的氛围, 而不是过于随意和轻浮的行为。
  39. 对于丧礼的理解:孔子认为敬姜的理解过于狭窄和刻薄, 认为丧礼应当是一种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40. 对丧礼的态度:孔子认为敬姜的态度过于消极和冷漠, 认为丧礼应当是一种充满爱和关怀的行为方式。
  41. 对于丧礼的看法:敬姜认为丧礼应当是一种庄重和肃穆的氛围, 而不是过于随意和轻豪的行为。
  42. 对于丧礼的理解:孔子认为敬姜的理解过于狭窄和刻薄,认为丧礼应当是一种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43. 对丧礼的态度:孔子认为敬姜的态度过于消极和冷漠,认为丧礼应当是一种充满爱和关怀的行为方式。
  44. 对于丧礼的看法:敬姜认为丧礼应当是一种庄重和肃穆的氛围,而不是过于随意和轻浮的行为。
  45. 对于丧礼的理解:孔子认为敬姜的理解过于窄且刻薄,认为丧礼应当是一种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46. 对丧礼的态度:孔子认为敬姜的态度过于消极和冷漠,认为丧礼应当是一种充满爱和关怀的行为方式。
  47. 对于丧礼的看法:敬姜认为丧礼应当是一种庄重和肃穆的氛围,而不是过于随意和轻浮的行为。
  48. 对于丧礼的理解:孔子认为敬姜的理解过于狭窄和刻薄,认为丧礼应当是一种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4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