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稽颡而后拜,颀乎其至也。三年之丧,吾从其至者。」

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

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至,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也?」曰:「防墓崩。」孔子不应。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

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

曾子曰:「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子思曰:「丧三日而殡,凡附于身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三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丧三年以为极,亡则弗之忘矣。故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乐。」

诗句

  1. 孔子曰:「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稽颡而后拜,颀乎其至也。」
  • 注释:孔子说:“拜礼之后,再磕头,这是很自然的顺序;磕头之后,再拜,这是很恭敬的姿态。”
  • 赏析:这里描述了一种礼节的自然顺序和尊重,体现了儒家对于礼仪的高度重视。
  1. 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识也。」
  • 注释:孔子在完成了与子路的合葬后说道:“我听说过:‘古代墓地而没有坟墓;’我现在是四面八方的人,不能不记住。”
  • 赏析:孔子强调了自己对古代丧葬方式的理解,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学者的身份。
  1. 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至,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也?」曰:「防墓崩。」孔子不应。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
  • 注释:孔子先返回,门人随后,雨下得很大;他们到达后,孔子问道:“你为何来得这么晚?”门人回答说:“防地的墓地发生了崩塌。”孔子没有回答。第三次,孔子泪流满面地说:“我听说过:‘古时不修建墓地。’”
  • 赏析:这里反映了孔子对古代丧葬观念的认同及对当前情况的无奈。
  1. 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
  • 注释:孔子在子路的墓前哭泣。当有客人来到吊唁时,孔子就拜见。哭泣完后,他让仆人去查看原因。仆人告诉他:“已经被剁碎做汤了。”于是孔子命令撤掉这种食物。
  • 赏析:这一行为展现了孔子对死者的哀悼之情以及他的谦逊态度,即使面对这样的不幸事件,依然能够表现出尊重和同情。
  1. 曾子曰:「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 注释:曾子说:“朋友的墓上生长着青草,我们并不因此而悲伤。”
  •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儒家对于生死观的看法,即生者应当超越生死,以平和的心态看待死亡。
  1. 子思曰:「丧三日而殡,凡附于身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三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丧三年以为极,亡则弗之忘矣。故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乐。」
  • 注释:子思说:“守孝三天进行丧事,所有附着在身体上的都要真诚、守信,不要后悔。三个月举行葬礼,所有附着在棺材上的都要真诚、守信,不要后悔。守丧三年作为标准期限,一旦去世则不再忘记。所以君子有终身的忧虑,而没有临时的祸患。因此忌日不快乐。”
  • 赏析:这一段话强调了儒家对于丧礼的重视及其背后的道德理念,如忠诚、诚信、恒久不变的悲哀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