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有朝祥而莫歌者,子路笑之。夫子曰:「由,尔责于人,终无已夫?三年之丧,亦已久矣夫。」子路出,夫子曰:「又多乎哉!逾月则其善也。」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县贲父御,卜国为右。马惊,败绩,公队。佐车授绥。公曰:「末之卜也。」县贲父曰:「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是无勇也。」遂死之。圉人浴马,有流矢在白肉。公曰:「非其罪也。」遂诔之。士之有诔,自此始也。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礼记·檀弓上》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关于丧礼的一系列规定和礼仪。在这篇文献中,孔子通过对话的形式教导人们如何处理丧事,强调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者的精神支持,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下面是逐句释义及译文:

  1. 孔子的批评:孔子对子路的行为表示不满,认为他不应该因为别人唱歌而嘲笑。孔子认为人们在面对丧事时应该有节制和同情心。

  2. 县贲父的态度:县贲父在马惊乱中表现出勇气,尽管导致了失败,但他没有因此而责怪自己的行为,反而认为是对方没有做好准备所致。

  3. 曾子的反应:当鲁庄公与宋人在乘丘遭遇战败,导致公受伤时,曾子的冷静态度反映出他对生死的自然接受。

  4. 乐正子的回应:乐正子对县贲父的英勇行为表示肯定,认为他的勇敢是值得称赞的,这体现了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宽广胸怀。

  5. 曾子的觉悟:曾子表达了自己对生死的看法,他认为真正的勇者是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的人,而非仅仅在表面上表现勇敢。

  6. 曾元的提议:当曾元看到曾子的床边情况后,主动提出改变床箦以表达对曾子的关心和尊敬。这反映了曾元对曾子的爱以及他对礼仪的重视。

  7. 曾元的请求:曾元在得知曾子病重后,表现出深深的担忧,并请求帮助曾子改变箦席以适应曾子的病情。这体现了曾元对曾子的深厚情感和对礼节的重视。

《礼记·檀弓上》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丧葬礼仪的细节,还深刻揭示了儒家对于人际关系、道德修养和生死观的独特理解。这些内容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义,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