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高之丧,孔氏之使者未至,冉子摄束帛、乘马而将之。孔子曰:「异哉!徒使我不诚于伯高。」
伯高死于卫,赴于孔子,孔子曰:「吾恶乎哭诸?兄弟,吾哭诸庙;父之友,吾哭诸庙门之外;师,吾哭诸寝;朋友,吾哭诸寝门之外;所知,吾哭诸野。于野,则已疏;于寝,则已重。夫由赐也见我,吾哭诸赐氏。」遂命子贡为之主,曰:「为尔哭也来者,拜之;知伯高而来者,勿拜也。」
曾子曰:「丧有疾,食肉饮酒,必有草木之滋焉。以为姜桂之谓也。」
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曰:「吾闻之也:朋友丧明则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无罪也。」曾子怒曰:「商,女何无罪也?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尔罪一也;丧尔亲,使民未有闻焉,尔罪二也;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而曰女何无罪与!」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吾过矣!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诗句
- 伯高之丧,孔氏之使者未至,冉子摄束帛、乘马而将之。
- 孔子曰:「异哉!徒使我不诚于伯高。」
- 伯高死于卫,赴于孔子,孔子曰:「吾恶乎哭诸?兄弟,吾哭诸庙;父之友,吾哭诸庙门之外;师,吾哭诸寝;朋友,吾哭诸寝门之外;所知,吾哭诸野。于野,则已疏;于寝,则已重。夫由赐也见我,吾哭诸赐氏。」遂命子贡为之主,曰:「为尔哭也来者,拜之;知伯高而来者,勿拜也。」
- 曾子曰:「丧有疾,食肉饮酒,必有草木之滋焉。以为姜桂之谓也。」
- 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
- 曾子吊之曰:「吾闻之也:朋友丧明则哭之。」
- 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无罪也。」
- 曾子怒曰:「商,女何无罪也?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尔罪一也;丧尔亲,使民未有闻焉,尔罪二也;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而曰女何无罪与!」
- 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吾过矣!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译文:
伯高的葬礼正在进行,但孔氏派的使者还没有到,冉子便代行了祭礼。孔子说:“真奇怪呀! 只是让我觉得不能真诚地对待伯高。”
伯高在卫国去世,他的尸体被送回给孔子。孔子说:“我要哭向哪里去?是向兄弟之辈,我就在祖庙中哭;向父亲的友人,我就在门外哭着;向教师,我在寝室内哭;向朋友,我在寝门外面哭;向知己,我就在野外哭。这样,我的哭声就变得疏远了;在寝室中哭又显得过于沉重。如果由赐看见了我来哭,我就要对着赐哭泣。于是让子贡作为主宾哭。说:‘为你而来的人要哭的,请他们拜谢;知道伯高的人来的,不要让他们拜谢。’”
曾子说:“遇到父母死的时候,如果有疾病不能吃肉和酒,一定要吃些蔬菜。这是因为蔬菜可以象征姜和桂啊。”
子夏失去了儿子又失去了视力。曾子前去吊唁他说:“我曾听先生说过,朋友失去视力要为他哭泣。”曾子哭了,子夏也哭了起来,说:“天呀!我没有罪啊!”曾子很生气地说:“商啊,你为什么没有罪呢?我和你在洙泗之间侍奉老师,后来你离开了家乡住在西河之上,让西河的人民对你产生疑问,这是你的第一大罪;因为自己的亲人去世而不能在乡里传播消息,这是你的第二大罪;因失去了儿子而丧失了视力,这是你的第三大罪。却说你没有罪啊!”子夏扔下拐杖跪拜说:“我错了!我错了!我离开人群独自生活已经很长时间了。”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儒家思想中重视家庭、亲情以及礼仪的重要性。孔子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伯高之死的哀悼和对朋友的关心。诗中提到的“丧亲”、“丧子”等字眼深刻描绘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失落。同时,孔子还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如通过使者来传达哀悼之情,以及在特定场所表达对逝者的敬意。此外,诗中的“朋友丧明则哭之”反映了儒家倡导的友爱精神。最后,子夏的行为反映了他对于自己行为的反思和内疚,这突显了儒家教育中自我反省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