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昼居于内,问其疾可也;夜居于外,吊之可也。是故君子非有大故,不宿于外;非致齐也、非疾也,不昼夜居于内。

高子皋之执亲之丧也,泣血三年,未尝见齿,君子以为难。

衰,与其不当物也,宁无衰。齐衰不以边坐,大功不以服勤。

孔子之卫,遇旧馆人之丧,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贡说骖而赙之。子贡曰:「于门人之丧,未有所说骖,说骖于旧馆,无乃已重乎?」夫子曰:「予乡者入而哭之,遇于一哀而出涕。予恶夫涕之无从也。小子行之。」孔子在卫,有送葬者,而夫子观之,曰:「善哉为丧乎!足以为法矣,小子识之。」子贡曰:「夫子何善尔也?」曰:「其往也如慕,其反也如疑。」子贡曰:「岂若速反而虞乎?」子曰:「小子识之,我未之能行也。」颜渊之丧,馈祥肉,孔子出受之,入,弹琴而后食之。

《礼记·檀弓上》是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中的一篇,主要记述了先秦时期的礼仪制度和相关故事。以下是对《礼记·檀弓上》逐句的解读:

  1. 丧服制度的意义
  • 文章开篇即提到“夫昼居于内,问其疾可也;夜居于外,吊之可也。”,这里的“疾”指的是疾病,而“哀”则是悲伤。这表明在白天,如果家里有人生病需要照顾,则可以外出访病;而在夜晚,因为不能见人,只能通过慰问来表达哀悼之情。
  1. 丧礼的规范性
  • “高子皋之执亲之丧也,泣血三年,未尝见齿”描述了高子皋因悲痛过度而导致身体消瘦,甚至失去了牙齿。这体现了古代丧礼中对丧主的关怀和尊重,以及丧主在守丧期间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和身体折磨。
  • “衰,与其不当物也,宁无衰。”这句话的意思是,丧服的种类和样式应该符合丧主的身份地位,而不是仅仅为了形式上的遵循。在这里,“物”指的是丧主的身份或地位。
  • “齐衰不以边坐,大功不以服勤”则是说,在丧期中,丧主应该按照丧服的规格来安排日常生活,例如,齐衰丧服的丧主不能坐在床边(边),而大功丧服的丧主不需要每天辛勤劳作(服勤)。
  1. 情感与礼节的结合
  • 孔子在卫地看到旧馆人的丧事,进入后为其哭泣,出时使子贡劝说骖乘之人,并向他致以慰问。子贡的询问和孔子的回答都体现了儒家思想中情感与礼节的结合。
  • 孔子在卫国的所见所闻让他感叹“善哉为丧乎!足以为法矣,小子识之。”这表明孔子对于旧馆人的丧事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充分体现了丧礼的精神内涵,值得后人学习和效仿。
  1. 孔子的评价与教诲
  • “子贡曰:‘夫子何善尔也?’”子贡询问孔子为何对丧事评价如此之高。孔子回答说:“其往也如慕,其反也如疑。”意思是说,孔子去时如同怀着敬意,回来时又像是心存疑惑。
  • “岂若速反而虞乎?”孔子还告诉子贡:“你千万不要急于返回,而是要多留一会儿,等待丧主完全从悲伤中恢复出来”。
  1. 颜渊的丧礼
  • 文章中记载了颜渊的丧礼,颜渊的母亲去世后,他的丧服颜色由原来的红色变为黄色,这是根据丧期的长短而定的。
  1. 丧事的规矩与原则
  • 文章中提到“君子非有故不宿于外,非致齐也、非疾也,非声变也、非书辞也,皆行役以当之。”这说明在守孝期间,君子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以免打扰守孝者。
  1. 丧事与个人修养的关系
  • 孔子在卫国的所见所闻让他感叹“善哉为丧乎!足以为法矣,小子识之。”这表明孔子对于旧馆人的丧事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充分体现了丧礼的精神内涵,值得后人学习和效仿。

《礼记·檀弓上》不仅记录了古代丧礼的规矩和细节,还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对于情感表达、礼节规范和个人修养的重视。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丧礼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