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从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

赵文子与叔誉观乎九原。文子曰:「死者如可作也,吾谁与归?」叔誉曰:「其阳处父乎?」文子曰:「行并植于晋国,不没其身,其知不足称也。」「其舅犯乎?」文子曰:「见利不顾其君,其仁不足称也。我则随武子乎,利其君不忘其身,谋其身不遗其友。」

晋人谓文子知人。文子其中退然如不胜衣,其言吶吶然如不出诸其口;所举于晋国管库之士七十有余家,生不交利,死不属其子焉。叔仲皮学子柳。叔仲皮死,其妻鲁人也,衣衰而缪绖。叔仲衍以告,请繐衰而环绖,曰:「昔者吾丧姑姊妹亦如斯,末吾禁也。」退,使其妻繐衰而环绖。

诗句翻译及注释

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

  • 原壤登上树,说:“已经很久了我没有依赖音乐来寄托情感了。”
  • 注释: 原壤在此表达了他对于艺术表达方式的感慨与怀念。

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

  • 他唱歌说:“狐狸头斑纹斑斓,握住你的双手卷曲如云。”
  • 注释: 通过动物的形象比喻,表达了对过往亲密关系的回忆和不舍。

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从者曰:「子未可以已乎?」

  • 孔子因为没听到这首歌而错过了它,跟随的人问:“您不可以就此结束演奏吗?”
  • 注释: 表明孔子对艺术的尊重和欣赏,认为艺术不应该被忽视或中断。

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

  • 孔子说:“我听说过:亲近的人不要失去他们作为亲人的本质,老朋友不要失去他们作为老朋友的本质。”
  • 注释: 强调了人际关系中保持本色的重要性,无论时间如何变迁。

文子曰:「死者如可作也,吾谁与归?」

  • 文子说:“如果人能像作品一样创作出来,那还有谁会是我的归宿呢?”
  • 注释: 反映了文子对生死的哲学思考,以及他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叔誉曰:「其阳处父乎?」文子曰:「行并植于晋国,不没其身,其知不足称也。」「其舅犯乎?」文子曰:「见利不顾其君,其仁不足称也。我则随武子乎,利其君不忘其身,谋其身不遗其友。」

  • 叔誉说:“是阳处父吗?”文子回答:“他在晋国的地位如同树木并生,没有埋没自己,但他的智慧不值得称道。”接着又问“是舅犯吗?”文子说:“他见利忘义,他的仁德不值得称赞。而我宁愿追随武子,他会考虑国家的利益而不忘记自身,会考虑朋友的利益而不遗弃朋友。”
  • 注释: 文子通过对比不同的人及其行为,强调了忠诚于职守、重视友情和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晋人谓文子知人。

  • 晋国的人认为文子懂得识别人才。
  • 注释: 反映了文子在用人方面的智慧和眼光。

文子其中退然如不胜衣,其言呐呐然如不出诸其口;所举于晋国管库之士七十有余家,生不交利,死不属其子焉。

  • 文子虽然内心谦退,却好像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说话时声音低沉,仿佛不是出自自己的口中。他提拔了晋国的管库士七十多家,这些人生前不贪图私利,死后也不留给他们的子女财产。
  • 注释: 展现了文子淡泊名利、注重道德品质的性格特点。

叔仲皮学子柳。叔仲皮死,其妻鲁人也,衣衰而缪绖。叔仲衍以告,请繐衰而环绖,曰:「昔者吾丧姑姊妹亦如斯,末吾禁也。」退,使其妻繐衰而环绖。

  • 叔仲皮的学生柳继承了叔仲皮的事业,当叔仲皮去世后,他的妻子穿着丧服而带着一条麻绳结成的头巾。叔仲衍得知此事后,请求用繍(一种丝带)代替麻绳结的头巾,他说:“从前我为我的姑姑、姐妹们穿这种丧服时也是这样做的,这是我不允许的。”于是,他退下,让他的妻子也穿上了繍衰(即麻制的丧服),并带上一条麻绳结成的头巾。
  • 注释: 叔仲衍的行为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对家族传统的继承。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孔子与其友人的对话和行为,展现了孔子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包括对亲情、友情、个人品德以及对待工作的态度等方面的重视。同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描述,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风貌和个人修养的认识。整体上,诗歌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远,既富有哲理性,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