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冠,缁布冠,自诸侯下达,冠而敝之可也。玄冠朱组缨,天子之冠也。缁布冠缋緌,诸侯之冠也。玄冠丹组缨,诸侯之齐冠也。玄冠綦组缨,士之齐冠也。缟冠玄武,子姓之冠也。缟冠素纰,既祥之冠也。垂緌五寸,惰游之士也,玄冠缟武,不齿之服也。居冠属武,自天子下达,有事然后緌。五十不散送,亲没不髦,大帛不緌。衣冠紫緌,自鲁桓公始也。
朝玄端,夕深衣。深衣三袪,缝齐倍要,衽当旁,袂可以回肘。长中继掩尺。袷二寸,祛尺二寸,缘广寸半。以帛裹布,非礼也。士不衣织,无君者不贰采。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不入公门,振絺绤不入公门,表裘不入公门,袭裘不入公门。纩为茧,缊为袍,褝为絅,帛为褶。朝服之以缟也,自季康子始也。孔子曰:「朝服而朝,卒朔然后服之。」曰:「国家未道,则不充其服焉。」唯君有黼裘以誓省,大裘非古也。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君之右虎裘,厥左狼裘。士不衣狐白。君子狐青裘豹褎,玄绡衣以裼之;麑裘青豻褎,绞衣以裼之;羔裘豹饰,缁衣以裼之;狐裘,黄衣以裼之。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犬羊之裘不裼,不文饰也不裼。裘之裼也,见美也。吊则袭,不尽饰也;君在则裼,尽饰也。服之袭也,充美也,是故尸袭,执玉龟袭,无事则裼,弗敢充也。
诗名:《玉藻》
《玉藻》是礼记中的第13篇,记录了古代天子和诸侯的服饰制度。从文中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冕冠前后悬垂的贯以玉珠的五彩丝绳,称为“玉藻”。这种装饰不仅象征威严,也体现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
在《玉藻》中还提到,天子的冠冕有十旒,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的尊崇。而诸侯的冠冕则由玄色和朱色组成,这反映了对不同等级贵族的不同礼仪要求。例如,诸侯的玄冠上饰有朱组缨(一种红色的系带),天子则佩戴着纯黑的玄冠,并使用朱组缨。
朝服和深衣也是《玉藻》中的重要部分。朝服为玄端,深衣则有三袪,这些服饰都需按照严格的规矩缝制。特别指出,五十岁以下的人不能穿散装服装出席正式场合,这表明穿着规范的重要性。
《玉藻》还涉及了古代服饰的细节,如缁布冠、玄冠等,以及根据场合穿戴不同颜色和款式的衣物。例如,玄冠朱组缨是用于正式场合的尊贵身份的标志;缟冠玄武则是子姓(即子女)的常服,而玄冠缟武则属于地位较低的人,不入公门参加正式活动。
在古代,衣冠紫緌被视为从鲁桓公开始的一种特定礼仪,表明这种服饰的流行始于该时期。同时,根据《玉藻》,士人应遵循黑色和白色作为礼服的主色调,这是出于对丧事的尊重和表达哀悼之情的礼节需求。
《玉藻》强调了服饰的象征性意义和文化价值,它不仅仅是实用的工具,更是一种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通过这些规定,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的礼仪文化是如何精细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