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之节也,缁布衣锦缘,锦绅,并纽锦,束发皆朱锦也。童子不裘不帛,不屦絇,无缌服。听事不麻,无事则立主人之北面,见先生从人而入。侍食于先生异爵者,后祭先饭。客祭,主人辞曰:「不足祭也。」客飧,主人辞以疏。主人自置其酱,则客自彻之。一室之人,非宾客,一人彻。壹食之人,一人彻。凡燕食,妇人不彻。食枣桃李,弗致于核,瓜祭上环,食中弃所操。凡食果实者后君子,火孰者先君子。有庆,非君赐不贺。孔子食于季氏,不辞,不食肉而飧。

君赐车马,乘以拜赐;衣服,服以拜赐;君未有命,弗敢即乘服也。君赐,稽首,据掌致诸地;酒肉之赐,弗再拜。凡赐,君子与小人不同日。凡献于君,大夫使宰,士亲,皆再拜稽首送之。膳于君,有荤桃茢,于大夫去茢,于士去荤,皆造于膳宰。大夫不亲拜,为君之答己也。大夫拜赐而退,士待诺而退,又拜,弗答拜。大夫亲赐士,士拜受,又拜于其室。衣服,弗服以拜。敌者不在,拜于其室。凡于尊者有献,而弗敢以闻。士于大夫不承贺,下大夫于上大夫承贺。亲在,行礼于人称父,人或赐之,则称父拜之。礼不盛,服不充,故大裘不裼,乘路车不式。

《玉藻》是中国古代礼仪文献《礼记》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古代贵族的服饰、仪礼和礼仪规范。其中,“童子之节”章节详细描述了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穿着规定。下面将简要翻译《礼记·玉藻》的相关内容:

  1. 原文
    子曰:“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豆祭必齐。”
    子曰:“席不正,不坐;食不正,不食;事不君,不子;货悖于心,知悖于理,则几不学。”

  2. 译文:孔子说:“即使吃粗粮蔬菜做的羹汤,瓜果祭祀也必须用整齐的器皿,豆子祭祀也必须用整齐的器皿。”孔子说:“席子放不正,坐着去吃饭也不正;食物放不正,吃着也不会舒服;侍奉国君,不能像儿子那样恭敬;财物违背内心,知识违背道理,那么学问就停止不学了。”

  3. 关键词

  • 疏食菜羹:指简单的食物。
  • 瓜祭必齐:瓜果祭祀必须用整齐的器皿。
  • 豆祭必齐:豆子祭祀必须用整齐的器皿。
  • 席不正:席子放得不正。
  • 事不君:侍奉国君时不恭敬。
  • 货悖于心:财物违背内心。
  • 知悖于理:知识与道理相违背。
  • 几不学:学问就此停止不再学习。
  1. 注释
  • “疏食”即粗粮,“菜羹”指由蔬菜熬成的汤,“瓜祭”指瓜果类祭品,“豆祭”指用豆类制作的祭品。
  • 这些描述体现了古代礼仪中对饮食和祭祀的重视。在古代社会,这些行为不仅关乎个人修养,也是对先祖和神灵的一种敬意。
  1. 赏析
  • 礼仪的重要性:通过这些行为规范可以看出古代礼仪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的作用。
  • 道德教育:强调了个人在行为上的自律和对权威的尊重,反映了儒家思想中重视道德教育的理念。
  1. 背景知识
  • 《礼记》是一本记录周代及以前各种礼仪的著作,由西汉时期的礼学家戴圣编撰。《玉藻》作为《礼记》中的一篇,详细描述了古代贵族的生活细节和行为规范。
  • 在古代中国,礼仪被视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等级秩序的重要手段。通过严格的礼仪规范,可以确保社会秩序井然,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对祖先和神灵的尊重。

通过对《礼记·玉藻》的深入翻译和解析,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礼仪文化,还能领会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内涵。这些礼仪规范不仅是对个人的约束,更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维护和促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