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鲁君,孟春乘大路,载弧韣;旗十有二旒,日月之章;祀帝于郊,配以后稷。天子之礼也。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牲用白牡;尊用牺象山罍;郁尊用黄目;灌用玉瓒大圭;荐用玉豆雕篹;爵用玉琖,仍雕,加以璧散璧角;俎用梡嶡;升歌《清庙》,下管《象》;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昧,东夷之乐也;《任》,南蛮之乐也。纳夷蛮之乐于大庙,言广鲁于天下也。
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袆立于房中。君肉袒迎牲于门;夫人荐豆笾。卿、大夫赞君,命妇赞夫人:各扬其职。百官废职服大刑,而天下大服。是故,夏礿、秋尝、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
大庙,天子明堂。库门,天子皋门。雉门,天子应门。振木铎于朝,天子之政也。山节藻棁,复庙重檐,刮楹达乡,反坫出尊,崇坫康圭,疏屏;天子之庙饰也。
【诗句】
- 礼记·明堂位:以鲁君,孟春乘大路,载弧韣;旗十有二旒,日月之章;祀帝于郊,配以后稷。天子之礼也。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牲用白牡;尊用牺象山罍;郁尊用黄目;灌用玉瓒大圭;荐用玉豆雕篹;爵用玉琖,仍雕,加以璧散璧角;俎用梡嶡;升歌《清庙》,下管《象》;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昧,东夷之乐也;《任》,南蛮之乐也。纳夷蛮之乐于大庙,言广鲁于天下也。
【译文】
- 鲁国国君在春天的时候乘坐装饰华丽的马车,车上挂有十二条彩饰的旗帜,旗帜上绘有太阳和月亮的图案;在郊外祭祀天地,同时配祭后稷。这是天子所举行的礼仪。到了夏天的六月初,天子在太庙举行祭祀周公的大典,牺牲是白色的公牛;宗庙用的神主牌位上雕刻着牛头;宗庙里的祭器是用黄色的漆涂饰的;祭祀时用玉制的酒器和大酒杯;祭祀时用的豆形的盛放食物的器皿上有雕刻花纹;爵是用来饮酒的器具,上面雕有花纹,并加上了美玉的装饰;俎是用粗木制作的,上面铺有竹席;在庙中唱《清庙》之诗,演奏《象》之乐;使用红漆制成的斧子和盾牌作为武器,身穿盔甲表演《大武》之舞;穿着黑色的礼服、头戴白色的帽子,裸露肩膀跳舞《大夏》。这种音乐是东夷地区的音乐,而《任》则是南方地区的乐舞。将东夷和南方地区的音乐纳入到太庙的祭祀之中,是为了扩大鲁国的声威。
【注释】
- 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正月。
- 大路:古代帝王所乘的车,用以显示尊贵。
- 弧韣:古代帝王出行时所乘的车,装饰华丽。
- 旗:指车上悬挂的旗帜。
- 日月:这里指旗帜上的日、月符号。
- 郊:指郊外的祭祀地。
- 后稷:古代的农业之神,此处代表对农业的尊敬。
- 禘: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特指为已故的先祖举行的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
- 白牡:白色公牛,用作祭祀的牺牲。
- 牺象:祭祀用的牛羊等牲畜。
- 山节:古代宗庙建筑中的梁柱装饰物,形状像山一样。
- 藻:一种装饰物,用彩色画成各种图案。
- 振:敲击,这里指用铎发出的声音来传达政令。
- 皋门:城门名,位于鲁国的东门外。
- 雉门:城门名,位于鲁国的西门之外。
- 山应:古代宗庙建筑中的梁柱装饰物,形状像山峰一样。
- 刮楹达乡:用刮子清除墙壁上面的灰尘。
- 反坫:古代祭祀场所设置的供放置酒器的高台。
- 崇坫:同样是一个高台,但上面放着的是圭玉之类的宝物。
- 疏屏:屏风,用来隔断视线,象征皇帝的权威。
【赏析】
这首诗是《礼记》中的《明堂位篇》,主要讲述了天子在太庙举行的祭祀典礼,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细节和仪节。诗中提到的各种礼仪用品、音乐、服饰等,都反映了周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制规范,同时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政治氛围。通过对这些礼仪的描述,我们能够窥见周代社会的礼仪文化和道德规范,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