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衰,括发以麻。为母,括发以麻,免而以布。齐衰,恶笄以终丧。男子冠而妇人笄,男子免而妇人髽。其义,为男子则免,为妇人则髽。苴杖,竹也。削杖,桐也。
祖父卒,而后为祖母后者三年。为父、母、长子稽颡。大夫吊之,思缌必稽颍攥其余则否。男主必使同姓,妇主必使异姓。为父后者为出母无服。
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亦如之。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祢也。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庶子不为长子斩,不继祖与祢故也。庶子不祭殇与无后者,殇与无后者従祖祔食。庶子不祭祢者,明其宗也。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

《丧服小记第十五》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丧服制度的重要记录,它详细描述了不同亲属关系下丧服的款式与颜色,以及在丧期内的行为规范。以下是对该文本的相关介绍:

  1. 斩衰:斩衰是丧服系统中最基本的形式,表示对已故长辈的基本哀悼。其特点是将发丝括起并使用麻布制成,为母时则使用麻布,而当死者身份较低如庶子或继母时,则改用布料。
  2. 齐衰:齐衰是比斩衰稍高一级的服装,通常以恶笄作为装饰,直至丧期结束。男子在此时期佩戴冠帽,而女子则用“髽”来表示哀悼。
  3. 苴杖与削杖的区别:苴杖是用竹制成的手杖,削杖则是用桐木做的手杖,两者在材质上有所不同,体现了古代对于不同场合下使用的器具有着严格的区分。
  4. 亲疏关系的体现:通过丧期的长短可以体现出家族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例如,祖父逝世后,祖母成为下一辈中的长者,因此其后三年为祖母服丧,显示出尊卑有序的家庭结构特点。
  5. 男女有别的重要性:该文明确指出,丧服的规定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悲痛,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的性别秩序。例如,女性在丧期间会改变日常装束为特制的发型和头饰,而男性则保持原有的装束,这一规定强调了男女在丧事中所承担的不同角色和责任。

通过对《丧服小记第十五》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丧礼文化和家族伦理观念。《丧服小记第十五》不仅是丧服制度的文字记载,更是对古代中国人生活智慧和文化传统的深刻体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