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四塞,世告至。此周公明堂之位也。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
昔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纣。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七年,致政于成王;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命鲁公世世祀周公天以子之礼乐。
《礼记 · 明堂位》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录了古代的礼仪制度和礼制文化。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
- 周公:西周初期的重要人物,辅佐周武王和周成王,被认为是儒学的先驱。
-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象征着国家的政权和礼仪制度。
- 朝诸侯于明堂之位:描述周公在明堂这个地方,向诸侯们进行朝拜或会议的场景。
- 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
- 天子:此处指的是周朝的皇帝或者国王,代表了最高权力的象征。
- 负斧依南乡而立:描述了君主的位置,暗示着权威和尊严的象征。
- 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
- 三公:古代中国的最高官员,通常指丞相、太尉、司空等,负责国家的重要事务。
- 中阶之前:指明这些高官站在明堂的中轴线前,位置非常重要。
- 北面东上:指出这些官员面向北站立,东面向上,表示他们的态度恭敬,遵循传统礼仪。
- 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
- 诸侯之位:指的是地方诸侯的座位,位于明堂的阼阶(即左边)东方位置,面向西方,背朝北方。
- 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
- 诸伯之国:这里指的是较小的诸侯国,位于明堂的西阶(即右边)西方位置,面向东方,背朝北方。
- 八蛮之国,南门之外,西面北上:
- 八蛮之国:指的是南方的少数民族,位于明堂南门之外的位置,面向西方,背朝北方。
- 九夷之国,东门之外,北面东上:
- 九夷之国:指的是东方的少数民族,位于明堂的东门(即左边)之外,面向北方,背朝东方。
- 四塞,世告至:
- 四塞:意味着四周有坚固的防御设施,如城墙或护城河。
- 世告至:表达了四方各地的人都可以到这里来交流和学习。
《礼记 · 明堂位》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也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记载了周代的礼仪制度、政治结构以及儒家的思想理念。通过对这首诗的理解,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和政治制度,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