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父之丧,如未没丧而母死,其除父之丧也,服其除服。卒事,反丧服。虽诸父昆弟之丧,如当父母之丧,其除诸父昆弟之丧也,皆服其除丧之服。卒事,反丧服。如三年之丧,则既顈,其练祥皆同。王父死,未练祥而孙又死,犹是附于王父也。有殡,闻外丧,哭之他室。入奠,卒奠,出,改服即位,如始即位之礼。大夫、士将与祭于公,既视濯,而父母死,则犹是与祭也,次于异宫。既祭,释服出公门外,哭而归。其它如奔丧之礼。如未视濯,则使人告。告者反,而后哭。如诸父昆弟姑姊妹之丧,则既宿,则与祭。卒事,出公门,释服而后归。其它如奔丧之礼。如同宫,则次于异宫。
曾子问曰:「卿大夫将为尸于公,受宿矣,而有齐衰内丧,则如之何?」孔子曰:「出舍乎公宫以待事,礼也。」孔子曰:「尸弁冕而出,卿、大夫、士皆下之。尸必式,必有前驱。」
诗句及译文
诗段1:
有父之丧,如未没丧而母死,其除父之丧也,服其除服。卒事,反丧服。
- 注释: 这里指的是在父亲去世后,如果没有完成母亲的丧礼,则在父亲的丧礼结束后继续母亲的丧事。
- 译文: 当父母双亡时,要完成父母的丧礼。丧事完成后,返回原有的丧服。
诗段2:
虽诸父昆弟之丧,如当父母之丧,其除诸父昆弟之丧也,皆服其除丧之服。卒事,反丧服。
- 注释: 即便其他亲属(如叔父、堂兄弟)的丧事如同父母的丧事一样严重,他们结束自己的丧服时也需要按照父母的丧礼完成自己的丧服,丧事结束时同样返回原有的丧服。
- 译文: 其他亲属(如叔父、堂兄弟)的丧事如果像父母的丧事一般严重,他们结束自己的丧服时,也需要遵循父母的丧礼完成自己的丧服,完成丧事后再回复原有的丧服。
诗段3:
如三年之丧,则既顈,其练祥皆同。王父死,未练祥而孙又死,犹是附于王父也。
- 注释: 如果实行的是更长时间的丧礼(如三年制),那么在服孝期间,除了基本的丧服之外,还需要佩戴特定的饰品(练祥)。孙子去世后,由于孙子的丧礼尚未结束,孙子的丧礼和祖父的丧礼仍然在同一时间内进行。
- 译文: 如果是实行了三年制丧礼,那么在服孝期间,除了基本的丧服之外,还需要佩戴特定的饰品(练祥)。孙子去世后,因为孙子的丧礼仍在进行,所以孙子的丧礼与祖父的丧礼仍然在同一时间内进行。
诗段4:
有殡,闻外丧,哭之他室。入奠,卒奠,出,改服即位,如始即位之礼。
- 注释: 如果在举行葬礼的时候听到外族有新的丧事,需要到另一个房间去哭泣。入内进行丧礼的奠祭之后,完成所有仪式之后,再从原地出来,换上新的衣服,正式即位。
- 译文: 在举行葬礼期间,如果听说有新的外族丧事,需要到另一个房间去哭泣。完成丧礼的奠祭之后,完成所有仪式之后,再从原地出来,换上新的衣服,正式即位。
诗段5:
大夫、士将与祭于公,既视濯,而父母死,则犹是与祭也,次于异宫。
- 注释: 大夫或士在为国君举行祭祀之前要先洗澡清洁身体,然后才能参与祭祀活动。但是,如果在为国君举行的祭祀活动中,自己的父母去世了,则仍按照原来的礼仪进行祭祀,但祭祀地点不同。
- 译文: 大夫或士在进行国君祭祀之前需要先洗澡清洁身体,然后在祭祀过程中若遇到自己父母去世的情况,则仍旧遵循原本的礼仪进行祭祀,但祭祀的场所会有所变动。
赏析
此段文字主要讲述了古代丧礼中的一些细节和规定。包括如何处理父母的丧礼、如何处理与其他亲属同等程度丧礼的情况、以及在举行国君祭祀活动中遇到自身父母去世时的处理方式等。这些内容反映了古人对丧礼的重视以及对亲人离世时的悲痛态度。通过这些描述,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还能理解古代人在面对家庭悲剧时所采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