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解析】

本诗的翻译要注意“质”“疑”“察”等词语的含义。如:“三人成虎”,指三个人一起胡说,就象老虎一样。“邯郸”,古地名,在今河北省南部,战国时为赵国国都;大梁,古地,即魏国都城大梁,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太子”,指魏王的儿子。“质”,作人质,被扣押。“辞行”,告别上路的意思。“谗言”,中伤的话,坏话。“见”,会见。

【答案】

三人成虎:三个人说有什么老虎,人们就会相信。译文:庞葱和太子到邯郸做人质,对魏王说:“现在有一个人讲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两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开始是不相信的了。”庞葱说:“三个人都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集市上本来就没有老虎,然而三个人谎称有老虎,您相信了。现在邯郸离大梁(魏国都城)很远,而议论我的人的诽谤却超过了那三个人,希望大王明察。”魏王说:“我当然知道。”于是辞别上路,但谗言早到,后太子撤去人质,果然没有见到。

赏析: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这个故事通过三个层次来表现一个主题:真理往往被谣言所扼杀。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庞葱和魏王有一个儿子作为人质住在赵国,魏王派了一个善于言辞的人给庞葱送信,说:“我看你有两辆车拉的东西,里面装的是什么?”庞葱回答说:“我确实有两辆车,里面装的是丝绸。现在从北方来了一群盗匪,想抢我们的丝绸,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把车赶到集市上去,他们已经到了。”善于言辞的人问:“你怎么知道他们会来抢你的丝绸?”庞葱回答说:“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知道他们的性情是见了东西就走,不会停下来商量的。”善于言辞的人又问:“那么,你怎么知道他们会走?”庞葱回答说:“我根据他们的言语判断的。开始他们说只抢我们的车轴,后来就说要抢走整辆车,如果再有人说要抢劫车上的丝绸,那就一定是真的了。”善于言辞的人听了这些话以后说:“那么你现在赶快赶着你的马车,把绸缎装上车吧!”于是庞葱赶紧驾车奔往集市。到了集市,果然发现有几十个人拿着弓箭、刀剑,正在追赶他的车。庞葱赶忙把绸缎装了车,赶着车就跑。追赶他的人越聚越多,追得很急。庞葱害怕极了,便下车向追赶他的人道歉说:“我是魏王派来送丝绸的,这些丝绸都是贵重之物,请你们不要伤害我!”追赶他的人不听,继续追赶他。庞葱只好又上了马车跑起来。这时追赶的人已经围住了集市,庞葱想从集市的南门逃出去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庞葱对赶车的人说:“我听说‘众口铄金’,众人的言论可以熔化金属,众目睽睽之下可以使人丧命。现在我的性命都在别人的掌握之中,我怎么能不怕呢!所以我要赶快逃走。”说完,就从东门逃走了。追赶他的人一直追到东门外才停止下来。事后魏王派人去打听这件事的经过,才知道庞葱说的是真话。

本文通过对庞葱与善于言辞者的对话展开情节,塑造了善于言辞者的虚张声势、善辩巧言的形象,同时也揭示了善于言辞者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性格特点。文章借事喻理,寓庄于谐,既鞭挞了善于言辞者的虚张声势、巧言令色,也颂扬了善于言辞者的能言善辩、博学多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