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寻之。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承宫,字元长,琅邪姑幕人。小时候失去双亲,八岁为人放牧猪狗。乡人徐子盛明习《春秋》,授业于诸生数百人。宫经过徐子盛的庐舍下,见到诸生讲诵经书,十分好学,于是忘却自己放猪之事专心听课。猪主人见宫不来还猪,便去寻找他。宫被找到时,猪主人欲鞭打他。门下弟子都来劝阻,猪主人才作罢,于是收留了宫,让他留在自己门下学习。宫勤奋苦读,几十年间,终于通晓了《春秋》。
译文:
承宫,字元长,是琅邪郡姑幕的人。小时候失去了双亲,只有八年的时候,他就给人放猪为生了。他的同乡徐子盛精通《春秋》,教了很多学生。宫经过徐子盛的住宅时,看到学生们正在讲解和诵读经书,非常喜欢学习,于是忘记了自己要放养猪的事情,专心听他们讲课。猪的主人发现后很生气,想要责罚他。但门下的学生都阻止了他。于是,宫被留在了徐子盛的门下,开始学习。他勤奋刻苦地学习,几十年间,终于通晓了《春秋》。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名叫承宫的少年,由于家境贫寒,从小就在野外放羊为生,过着艰苦的生活。然而,他却有着一颗热爱学习的心。有一天,他经过一个学者(徐子盛)的住所,听到他们正在讲解《春秋》这部经典著作,于是他放下手中的活计,专心致志地倾听着他们的讲解。尽管自己的生计受到了影响,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艰难的学习方式——亲自去山上砍柴。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