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译文】
赵国即将攻打燕国,苏代替燕国向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易水。蚌张开嘴正在晒太阳,而鹬啄它的肉,蚌便用合拢的嘴夹住鹬的嘴。鹬说:‘今天不放你过去,明天不下雨,你就干死在这里了!’蚌也对鹬说: 今天不放我过去,明天不放你过去,你就要活活饿死在这了!’二者不肯相让,渔人得到后把它们捉到一块去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与赵长期互相支持,将使百姓疲惫不堪。臣下恐怕强秦将成为我们的渔夫了,希望大王仔细考虑这件事。”惠王说:“说得好,就罢了兵。”
【注释】
易水:在今河北省境内。
鹬(yù):一种长腿水鸟。
蚌方出曝:蚌张开壳子晒太阳。
鹬啄其肉:鹬啄蚌肉。
钳其喙:用嘴紧紧夹住。
即有死蚌:就会变成死蚌。
亦谓鹬曰:也对鹬说。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今天不下蛋,明天也不下蛋。
即有死鹬:就会变成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双方互不相让。
渔者得而并禽之:渔人得到了两只。
熟计:仔细思考、考虑。
弊大众:疲弊百姓。
为渔夫:成为捕鱼人的奴隶。
熟计之:仔细考虑一下。
【赏析】
本文选自《战国策》,是一篇短文。文章写鹬和蚌的故事,比喻弱小的国家之间的相互攻击和残害,最后落入强国之手,用来警告秦国不要进攻燕国。文章采用寓言的形式,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形象地说明了“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权取其小”的道理,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文章开头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然后通过苏代的话引出主题。接着详细描述了鹬和蚌斗争的过程,表现它们的斗争过程非常激烈。最后,文章以“渔者得而并禽之”作结,表明最后的结果就是渔翁把鹬和蚌都捉走了。
文章运用寓言形式讲述一个历史典故,寓意深刻,富有哲理。全文语言简洁,情节生动有趣而又耐人寻思。文章的写作特点是:一、善用比喻,如“鹬蚌相争”、“鹬蚌俱死”,既生动形象又贴切有力。二、善于用反问语气,如“然则为之终日,目谋之,足诡之,岂终无一成哉?”这样既突出了人物特点,又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三、善于运用夸张手法,如“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突出强调了作者的观点和看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四、善于用对话形式,如“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且燕赵久相支,以弊众”。这样既便于展开故事内容,又有利于刻画人物性格特征。五、善于用排比句式,如“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且燕赵久相支,以弊众”。这样既增强了语句的节奏感和朗朗上口的效果,又使得文章显得更有气势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