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也。愿大王孰察之。

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毋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

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于期逃秦之燕,借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于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何则?诚有以相知也。苏秦相燕,人恶之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侯,文侯赐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诗一

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

译文

我听闻忠心的人没有得不到回报的,而守信之人也决不会被怀疑。我常常这样认为,但这只不过是空话罢了。

注释

  • 忠无不报: 忠诚的人总是能够得到回报。
  • 信不见疑: 守信的人不会被怀疑。
  • 臣常以为然: 我经常这样认为。
  • 徒虚语耳: 这只是空话而已。

赏析

这句表达了作者对忠诚和守信的坚定信念,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于现实情况的无奈和失望。他用“徒虚语耳”来讽刺那些口头上承诺守信但实际上却做不到的人,展现了他的批判精神和现实主义态度。

诗二

昔荆轲慕燕丹之义(2),白虹贯日(3),太子畏之(4);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5),太白食昴(6),昭王疑之。

译文

以前荆轲为了燕丹的义气,白虹穿过太阳,太子因此而畏惧;卫国的先生为秦国谋划长平之事,北斗七星中的太白星吃掉了昴宿,昭王因此而疑虑。

注释

  • 荆轲慕燕丹之义: 荆轲为了燕丹的义气。
  • 白虹贯日: 传说中的一种现象,即天上的彩虹像白光一样贯穿太阳。
  • 太子畏之: 因为这件事,太子感到畏惧。
  • 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 卫国的先生为秦国策划长平的战事。
  • 太白食昴: 指北斗七星中的太白星吃掉了昴宿星座。
  • 昭王疑之: 昭王因此产生了怀疑。

赏析

这句通过历史典故展示了当时政治斗争中人物之间的义气与背叛、诚信与猜忌的冲突。通过这些事件,表达了作者对忠诚与信义的重视和坚守,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矛盾性。

诗三

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 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7),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8),而燕、秦不寤也。

译文

因为忠诚之心能够感动天地而君王却不理解两位君主,这难道不令人悲哀吗?现在我竭尽忠心竭诚,希望您能了解我的全部想法,但您的左右大臣并不明智,最终还是被官吏审问,被世人所怀疑。这样下去,即使像荆轲、卫先生这样的英雄再次出现,燕国、秦国也不会醒悟。

注释

  • 精变天地: 指忠诚之心能够感动天地。
  • 信不谕两主: 理解不了两位君主的意愿。
  • 岂不哀哉: 这难道不令人悲哀吗?
  • 尽忠竭诚: 竭尽忠心,真诚对待。
  • 毕议愿知: 全部陈述自己的想法希望得到理解。
  • 左右不明: 您的左右大臣不明智。
  • 卒从吏讯: 最终还是被官吏审问。
  • 为世所疑: 被世人所怀疑。
  • 荆轲、卫先生复起: 比喻像荆轲、卫先生这样的英雄重新崛起。
  • 燕、秦不寤也: 即使像燕国、秦国这样的国家也不会醒悟。

赏析

这句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腐败、君不察臣、臣不显君的深刻批评和担忧。作者通过对比历史中的忠臣如荆轲、卫先生以及现实的自己的处境,强调了忠诚与信任的重要性,以及对时政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贯穿全文,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