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乃并勃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立石颂秦德焉而去。
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曰: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欢欣奉教,尽知法式。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
于是乃并勃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立石颂秦德焉而去。
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曰: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欢欣奉教,尽知法式。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译文:
于是秦始皇便兼并了渤海以东的土地,经过黄河与汾水,直到成山才停止。他登上了泰山的顶峰,在山顶树立了石碑来赞颂秦国的功德。
向南登上琅邪山,十分高兴,停留了三个月。于是他把三万户百姓迁徙到琅邪台下,恢复了十二年的徭役制度。他在琅邪山下修建了一座台阁,在台上竖立石碑,赞颂秦朝的功德,显示自己得民心。他宣称:“从二十八年开始,我即位称皇帝。建立公正的法令制度,成为天下一切事物的根本准则。通过这些来明确治理国家的纲常大义,使父子之间关系和睦。弘扬智慧和仁爱,彰显道德和正义。向东安抚东部地区,减轻百姓赋税负担。所有事务都顺利完成后,我便来到海边巡视。我所做的功绩,都是为了鼓舞人心,发展农业。鼓励农民放弃末业而从事本业,百姓因此富裕起来。普天之下的人们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度量衡器具统一标准,书写的文字相同。阳光照耀的地方,舟船车辆所到之处。人们都能完成他们的任务,没有不感到满足的。适应时代变化,顺应人民意愿行事。纠正错误法令制度,人人明白自己的方向。地方官员各司其职,各种治理方法都适宜。他的决策和行动一定恰当无误,没有不符合规定的。尊敬长者、爱护幼者的次序不能超过规定,奸佞邪恶的人不能容留,每个人都致力于正直善良。大小事情都要竭尽全力去做,没有人敢于懈怠荒废。远近各地的隐士,都专心恭敬严肃。他为人端正忠诚,办事有条不紊。皇帝的德行,稳固了四方的疆界。铲除乱政消除祸害,兴办利益造福民众。按照时节安排政事,各种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用不着用兵打仗。亲人相互保护,最终没有盗贼侵扰。他们欢喜地接受教导,完全知道法律条文。在四海之内为皇帝治理领土。向西越过流沙,向南抵达北方的边境。在东边有大海,北面到达大夏。凡是人们居住的地方,都服从于秦国的统治。他的功劳超过了五帝,恩泽遍及牛马百姓。没有一个不感激他的恩德,各自过着安稳的生活。
赏析:
《史记·十二本纪·秦始皇本纪》作为古代中国史书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因其详实的历史记录而被后世传颂,更因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推崇。此篇本纪通过秦始皇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一个伟大领袖的崛起历程和治国理念。秦始皇本纪通过对秦始皇一生活动的详尽记载,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后的历史变迁和政治格局。